?
2012-10-03 23:05?來源 中國網(wǎng)
女驢友遇難,警民抬擔架遇難者43歲驢友楊曉梅的遺體出山。
臥龍山43歲女驢友遇難,昨日清晨,由當?shù)卣途浇M成的10多名人員再次從銀廠溝進山,經(jīng)過3小時跋涉,眾人抵達43歲女驢友楊曉梅遇難的河邊,將其遺體通過擔架緩慢抬出。
6名被困驢友都已安全脫困不同程度受傷
一名43歲女驢友遇難,其余被困的6名驢友都已經(jīng)脫險。在距離銀廠溝口約10公里的臥龍鎮(zhèn)臥龍?zhí)貐^(qū)中心醫(yī)院,37歲的受傷驢友李金洪也被抬上救護車,轉送至都江堰。據(jù)醫(yī)生介紹,傷者手腳均有碰撞傷,估計是當時從繩子上跌入河中,遭到石頭碰撞,目前并無大礙,但由于當?shù)蒯t(yī)院條件有限,傷者聯(lián)系了更好的醫(yī)院進行檢查治療。病房內,李金洪和同行驢友拒絕了記者的采訪,“沒啥問題,我怕家人擔心。”他告訴記者。隨后,記者又找到其他幾名脫困的驢友,他們同樣拒絕接受采訪。
13名網(wǎng)友組織的驢友團進臥龍山
昨日上午9時許,前晚脫困的6名驢友來到臥龍派出所接受情況調查。據(jù)驢友們介紹,他們此行是想從臥龍銀廠溝徒步穿越至小金縣日隆鎮(zhèn),預計行程3天左右。驢友們大多通過網(wǎng)絡認識,很多人都只知道對方的網(wǎng)名,相互并不熟悉。9月29日,14人從全國各地齊聚成都,并于9月30日上午10時許包車抵達臥龍銀廠溝溝口,隨后徒步進山。但在進山之前,一名驢友離開。因此,最終進山的13人中,11人來自重慶、1人來自廣西、1人來自廣安,其中年紀最大的49歲,最小的25歲,其余人30多歲。
現(xiàn)居重慶的男子周某,勉強算是此次穿越的“召集人”,也是13名驢友中唯一來過臥龍的人,但周某介紹說,他上次來臥龍已經(jīng)是2006年的事了。六年中,特別是汶川地震后,臥龍山區(qū)的情況變化如何,對他們來說是未知數(shù)。此外,遇難的驢友楊曉梅和另一驢友謝明(化名)是夫妻。
昨日中午離開派出所,6名驢友表示立即終止旅程,紛紛散去。在派出所門口,楊曉梅的哥哥上午才從重慶趕來,他向參與搜救的民警再三道謝。
民警分析女驢友遇難和其它驢友被困的原因
事先沒有了解地形,選擇路線錯誤安全措施欠缺
據(jù)參與前日救援的臥龍派出所教導員江俊分析,首先,13名驢友選擇從臥龍銀廠溝至小金縣日隆鎮(zhèn)的這條穿越路線就是個大錯。在汶川地震后,臥龍山區(qū)塌方、泥石流不斷,很多以前有的狹窄道路全部沖毀,該路線基本全在峽谷中跋涉,甚至蹚水。山區(qū)河流多變,一場降雨下來就山洪滾滾,不僅沒有立足之地,就算拉著繩子,普通人也遭不住河水的沖擊。所以,就連當?shù)厝艘膊粫x擇該路線,這是禁止游客通行的區(qū)域。
安全措施的欠缺也是出事的重要原因。江俊說,該群驢友原本在約20米寬的河道中拉了一根渡繩,挨個牽著繩子渡河,身上卻沒有系上安全扣。一旦河水暴漲,靠雙手牽繩子的力量根本抵不住河水的強大沖力,人在河中央失去重心摔倒,幾乎就不可能再爬起來了……相反,正確的渡河方法是,盡量在最窄的河道上牽渡繩,距河面越高越好,人再通過滑溜的方式渡河。其間,身體和渡繩必須通過安全扣固定,而雙腳也要遠離河面,避免被河水打濕后加重,卷進河流。
江俊說,他們在前晚也是通過牽繩將6名驢友成功解救。在性命攸關的徒步穿越中,這些安全措施和技巧出不能有一點紕漏。
編輯: 任翔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