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8-27 18:22?出處 京華時報
昨天,首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報告在安徽蕪湖發布。針對近期引發慈善界地震的郭美美等事件,民政部相關負責人在會后表示,郭美美事件通過媒體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讓壞事變為好事,但媒體窮追猛打會傷害慈善事業。今后慈善組織將從現在的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剝離出來,由民政部慈善司專門進行單獨的監管。
>>慈善·監督
曝光郭美美事件“壞事變好事”
從現在來看,我們的慈善捐贈降到了冰點,如果再窮追猛打,可能會傷害到整個慈善事業。
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徐建中說,近期發生的郭美美事件,通過媒體曝光,壞事變成了好事,對于公益組織的自律是有好處的。但任何行為都有正面的反面的作用,“從現在來看,我們的慈善捐贈降到了冰點,如果再窮追猛打,可能會傷害到整個慈善事業。”
徐建中說,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有一些地方還相對貧困,也需要慈善捐助來進行幫助。“慈善事業是一個鏈條,其中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我們的公益慈善組織。他們的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對于整個慈善資源的合理調配、使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徐建中說,郭美美事件后慈善組織接收的捐贈出現了拐點,這是正常的,但通過政府對慈善組織的不斷規范,使他們的公信力、透明規范等進一步提高,“我想他們接收捐贈的數量還是會不斷提升的。” 他表示,只有規范好了,讓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透明度增加了,讓他們回復到國際流行的軌道上來,我國的慈善事業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
>>慈善·管理
慈善組織將由慈善司單獨監管
今后,公益組織要從林林總總的社會組織中分離出來,由慈善司來進行單獨監管、指導,這是利好的一面。
徐建中說,我國共有社會組織44.6萬個,其中包括公益慈善類的社會組織。現在公益慈善組織的登記、管理是由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在管理,今后,公益組織要從林林總總的社會組織中分離出來,由慈善司來進行單獨監管、指導,“這是利好的一面。”他表示,目前,這些事情正在運作中。
徐建中說,7月15日,民政部發布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近日又發布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見稿)》,下一步還將陸續出臺相關法規,目前民政部已代國務院起草好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速慈善事業發展的意見》。
他表示,現階段我國的捐贈大部分都是企業的捐贈,個人捐贈量占的份額相對較少,因此下一步還將專門出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規范指南,該指南民政部在5月就已開始研討,有望年內公布實施。
徐建中強調,今年民政部頒布的以及后期要頒布的,都是今年的工作計劃,并非受郭美美等事件的影響,但這些事件一定程度上對民政部的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
>>慈善·背景
信譽受損
致捐款難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全國捐贈數據監測顯示,今年3-5月,政府接收的捐贈總額約為70億元,點對點直接捐贈給個人、不通過公益組織的捐贈數額僅為3887萬元,但6-8月政府接收的捐贈總額上升到90億元,點對點的個人捐贈數額大幅上升,達到1.27億元。
今年3-5月,全國慈善組織接收捐贈數額為62.6億元,但郭美美事件發生后,今年6-8月全國公益慈善組織接收的捐贈數額僅為8.4億元。與之相對應的是,政府和點對點的個人捐贈數量增加。這里所說的慈善組織,是以慈善會系統、紅十字系統以及基金會為代表的民間公益組織,據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公眾在選擇救助的領域上,數額差別并不大,但選擇慈善組織來捐贈的概率降低,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慈善組織的不信任。按以往來看,全國慈善組織接受的捐款基本占整個年度總量的三分之一。
>>慈善·捐贈人
陳光標:現在是給紅會捐款黃金期
近期將向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捐款
昨天,因高調慈善而廣受爭議的陳光標說,每年自己都會通過點對點或慈善組織來實行捐贈,并自己花錢公開這些錢的去向。盡管近期社會普遍對慈善組織存在質疑,但陳光標卻表示,不會因此而不向慈善組織捐款。
“相反我認為,現在是愛心人士給紅十字會、慈善總會捐款的黃金期。”陳光標說,因為這兩個組織現在總結、吸取了很多的經驗教訓,在經歷過質疑后,他們一定會充分尊重捐贈者的意愿,“一定會把捐贈去向的清單交給你,一定會公開透明地告訴你這些錢去哪了。”
陳光標表示,自己近期就會給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捐款,“不管捐多少,那是我的心意。”他同時表示,中國的慈善事業需要堅持,需要創新。他說,近幾年內都不會考慮成立專門的基金會來運作自己的捐贈,“個人捐贈更靈活,而且慈善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我高興捐給誰就捐給誰。”
>>慈善·聲音
劉佑平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信息部副主任
問責風暴宣泄情緒后促進反思
郭美美等事件產生的問責風暴對整個公益界的影響,從短期來看是一種陣痛,但從長遠角度說,更像是一次公益界的洗禮。
從短期來看,媒介將公益組織的缺陷放大,大眾對這些組織罵聲一片,隨之而來的是拒絕捐款等行為,公益組織與整個行業相關聯,一個組織出了問題,大眾對公益行業的信任度降低,影響了捐贈的積極性,出現了血荒、捐款量降低,最后受影響最大的實際上還是受助群體。
從長遠來看,問責風暴的前期是大眾的一種情緒宣泄,到后期就會促進整個行業的反思,促使社會組織及政府的信息更公開透明。
至于時間長短要看政府及公益組織應對事件的效率,如果政府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改變的措施和理性的反思,整個事件會發展成很好的良性循環。事實上,現在已經出現了谷底回升的信號。
王振耀 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原民政部慈善司司長
影響捐贈熱情促進基金會透明
這次問責風暴直接影響了公眾對公募基金會的捐贈熱情,但同時也促進了基金會捐贈方式從傳統的動員向現代慈善捐贈方式轉型。
現在捐贈者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公眾開始有意識有選擇地進行理性捐贈。這就迫使一些基金會迅速地成熟,對自身有清晰的定位,系統化其項目設計,規范其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帶頭呼吁政策調整,滿足公眾對基金會的信任標準。
深圳人均捐贈“最慷慨”
本報訊 昨天,首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在安徽蕪湖發布。公布的指數結果顯示,在調查的50多個城市中,深圳的慈善綜合指數最高,上海、北京和無錫緊隨其后。
從捐贈規模來看,上海市各部門接收的社會捐贈總量最大,超過54億元,北京、深圳、無錫、成都、大連5個城市的捐贈收入也超過10億元。其中,人均捐贈額最高的是深圳,達到393.66元,成為當之無愧的“慷慨城市”。
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徐建中表示,這個指數是相對科學的,下一步民政部將以“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為基礎,研究制訂評選表彰慈善城市的管理辦法,并隨著實踐的發展,進行修訂和完善。
“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是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組織研發的一套對城市慈善事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監測和科學評價的指標體系,被形象地稱為“城市愛心GDP”。該指標體系以慈善理論為基礎,按照規模、結構、貢獻、可持續性4項維度,從社會捐贈、慈善組織、慈善項目、志愿服務、政府支持、慈善文化6個方面共30個指標,對各城市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考量。“首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2011)”涵蓋了我國53個城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反映其在2008至2009年間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水平。
作者:作者:侯雪竹 陳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