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hangqichache.cn?? 2020-10-13 22:26 ??來源 綜合
米酵菌酸中毒后病死率不低于40%:2020年10月5日,黑龍江發生9人在家中聚餐發生食物中毒,已致8人死亡,1人仍在搶救。死因由酸湯子中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
9人都食用了在冰箱冷凍1年的自制“酸湯子”,這是一種發酵玉米水磨的面食。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采樣檢測后,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米酵菌酸,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此前,當地警方刑事技術部門排除人為投毒可能,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曲霉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曲霉素中毒。當時就有專家指出,也有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昨日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的檢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猜測。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表示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劑量非常大,要達到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程度,需要食用霉變程度非常嚴重的食物才可能發生,而且黃曲霉毒素含量較高時會有明顯的苦味,一般食用很難達到急性中毒的程度。本次事件中此次中毒,9人中毒8人致死,為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在鐘凱看來,發酵食品很容易導致米酵菌酸中毒,食用該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動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面制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淀粉類制品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高達40%-100%
米酵菌酸我們雖然不常聽說,但其實,國內已發生多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2014年7月:云南省文山市發生一起20人中毒,造成6人死亡。據悉,這20人就是同時吃了湯圓(吊漿粑),事后在吊漿粑中檢出米酵菌酸。
2018年7月29日:浙江金華一家三口發生食物中毒,事后有關部門在剩余的干木耳中未檢測出米酵菌酸。
近幾年,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引起的中毒時有發生,涉及的食品主要有三類:變質銀耳、其他變質淀粉類(糯米、小米、高粱和馬鈴薯粉等)、發酵玉米面制品。
“這些食品都有一個共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或浸泡。”
專家表示,食用了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后,2至24小時會出現上腹不適,惡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樣物),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重者可出現皮膚黃染、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體溫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達40%-100%。
米酵菌酸極其耐熱,即使是100℃的開水也不能破壞它的毒性,進入人體后不僅可引起中毒,還會對人體的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產生嚴重損害。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潮濕、陰雨的天氣,加之儲存條件不佳,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生長繁殖,食用后極易發生中毒。米酵菌酸耐熱,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但日曬兩日后可去除94%以上變質銀耳中的毒素。
如果出現了疑似米酵菌酸中毒的情況,應立即手法或藥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盡快到醫院治療。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一律送往醫院觀察、治療。
專家提示,在生活中為了避免米酵菌酸中毒,應嚴禁用浸泡、霉變的玉米制作食品。家庭制備發酵谷類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