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2 23:26?來源 光明日報
遠距離能量傳送也是一個巨大的技術課題(資料圖)
再次是環境影響。雖然空間太陽能電站功率很大,但由于微波能量傳輸距離遠(36000公里),根據微波能量傳輸特性,實際接收天線的能量密度比較低。
最后是運行問題。空間太陽能電站運行中還有許多問題,其中包括需采取相應措施對波束進行安全控制問題、對于飛行器的影響、空間碎片可能對空間太陽能電站造成局部損害、易攻擊性、可能成為空間垃圾等。此外,還有軌道和頻率、產能、發射能力等問題。
域外方案
美國 1979 SPS基準系統:這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系統設計方案,由美國在1979年完成,以全美國一半的發電量為目標進行設計。其設計方案為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布置60個發電能力各為5吉瓦的發電衛星。
集成對稱聚光系統:NASA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SERT研究計劃中提出的方案。采用了位于桅桿兩邊的大型蚌殼狀聚光器將太陽能反射到兩個位于中央的光伏陣列。聚光器面向太陽,桅桿、電池陣、發射陣作為一體,旋轉對地。聚光器與桅桿間相互旋轉以應對每天的軌道變化和季節變化。
日本 分布式繩系衛星系統:為減小單個模塊的復雜性和重量,日本科學家提出了分布式繩系衛星的概念。其基本單元由尺寸為100米×95米的單元板和衛星平臺組成,單元板和衛星平臺間采用四根2千米~10千米的繩系懸掛在一起。單元板是由太陽能電池、微波轉換裝置和發射天線組成的夾層結構板,共包含3800個模塊。每個單元板的總重約為42.5噸,微波能量傳輸功率為2.1兆瓦。由25塊單元板組成子板,25塊子板組成整個系統。該設計方案的模塊化設計思想非常清晰,有利于系統的組裝、維護。但系統的質量仍顯巨大,特別是利用效率較低。
歐洲 太陽帆塔:歐洲在1998年“空間及探索利用的系統概念、結構和技術研究”計劃中提出了歐洲太陽帆塔的概念。該方案基于美國提出的太陽塔概念,并采用許多新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可展開的輕型結構——太陽帆。其可以大大降低系統的總重量、減小系統的裝配難度。其中每一塊太陽帆電池陣為一個模塊,尺寸為150米×150米,發射入軌后自動展開,在低地軌道進行系統組裝,再通過電推力器轉移至地球同步軌道。由于該方案采用梯度穩定方式實現發射天線對地球定向,所以太陽帆板無法實現持續對日定向。(紫曉 邵慧英)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keji/hangtian/3792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