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14:28?來源 綜合
蛟龍號帶回微塑料?
蛟龍號帶回微塑料: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海洋生物,通過觀察后發現,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微塑料,這預警著污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我國科研人員的實地調查發現,從近海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大洋深處,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
今年初,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孫承君研究員等人在南極鮑威爾海盆進行科學考察時,通過船載泵取得500升表層海水樣本,用顯微鏡觀察過濾海水后形成的濾膜時,竟發現上面有五六個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
它體積小,肉眼往往難以辨別。英國科研人員于2004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
和大型塑料一樣,海洋微塑料對地球生態和環境也有負面影響。“它們本身含有增塑劑,并且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當它們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游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后,會損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其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其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會對海洋生物產生不利影響。”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介紹說。
據了解,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把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目前還沒有研究直接證明海洋微塑料對人體產生危害。但塑料往往要幾百年后才會分解破碎,如果任由它累積、釋放和污染,會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孫承君認為,研究海洋微塑料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究其對海洋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尤其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是否會對人類產生不良影響。
海洋微塑料到底從何而來?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發布的《海洋中微塑料的來源、歸宿和影響:全球評估》報告將微塑料來源分為初生來源和次生來源。
初生來源的海洋微塑料,包括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釋放到海洋環境中的原料樹脂顆粒、個人護理品和清潔劑中的塑料磨砂顆粒等;次生來源微塑料是指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環境后,在風浪、紫外線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破碎或分解形成的塑料碎片。其中,次生來源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keji/huanbao/7120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