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16 16:48?出處 錢江晚報
B-2轟炸機采用飛翼布局,隱身性能極佳,載彈量也大,適合遠程飛行
B-2三視圖。B-2是少見的連原型機都服役的機型,因其造價太高
B-2轟炸機結構圖。因為是亞音速飛行,對動力要求相比超音速突防轟炸機反而更低
資料圖:美軍B-2隱形轟炸機
國內專家稱,中國軍工實力已經基本具備研發B-2隱形轟炸機的能力,美軍的B-2隱形轟炸機一架飛機造價達到24億美元,如此昂貴的隱形轟炸機,中國軍工真的有實力研發嗎?請看專家網上談兵。
近日,《中國日報》以整版篇幅發表文章《中國可能計劃發展遠程轟炸機》,表示轟-6系列難以滿足空軍作為“戰略軍種”的需要。這引發法新社等外媒高度關注,認為這是中國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宣言書”。
中國需要戰略轟炸機嗎?我國未來的戰略轟炸機會是什么樣?帶著這兩個激動人心的問題,記者請教了錢報智庫、著名軍事觀察家李小健和宋忠平。
為何要砸重金發展戰略轟炸機?
智庫觀點:它已成為我國“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最大短板
今年1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了位于陜西的轟炸機部隊,并登上了新型轟-6K中遠程轟炸機。之后習近平表示,已將解放軍空軍定位為戰略軍種。
據觀察者網報道,近期軍方的會議上空軍已將戰略轟炸機定為優先發展項目,《中國日報》《航空知識》雜志等官方媒體更是頻頻吹風。
諸多跡象顯示,中國已下定決心發展先進戰略轟炸機。
核大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由陸基戰略導彈、海基戰略核潛艇與空基戰略轟炸機構成。“空軍老舊的轟-6中程轟炸機,速度慢、航程短、載彈量小、完全沒有隱身能力,作為空基核威懾可謂聊勝于無,成為‘三位一體’的頭號短板。”李小健說。
“早在1970年代,為應對蘇聯可能的入侵,中國提出了戰略轟炸機設計方案,代號為轟-8,以轟-6為藍本放大,翼吊4臺渦扇發動機,設計載彈量18噸、航程11000公里。”李小健介紹,但由于技術儲備和研制經費不足,轟-8項目在1971年9月終止。
智庫觀點:研發B-2隱身轟炸機路線是唯一的選擇
中國未來戰略轟炸機應該是怎樣的?是應該走“白天鵝”圖-160的超音速路線,還是“黑蝙蝠”B-2的超隱身路線?
對此,業界和民間多有分歧。《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認為圖-160的超低空突防能力是必須的,B-2在日益完善的反隱身探測體系面前,其隱身效能很可疑。而軍事科學院的杜文龍則認為,未來戰略轟炸機必須走B-2的低可探測性道路才有生機。
對此李小健分析道:“圖-160在高空最快可達2.1倍音速,可這么大雷達反射面積的大家伙,很容易暴露在現代防空體系面前,先進的遠程防空導彈或戰斗機發射的空空導彈,普遍達到三到四倍音速。轟炸機飛得再快也快不過導彈。”
面對美國在我們家門口建立的三道島鏈防線,以及巨大的太平洋作為天然屏障,圖-160這樣的非隱身轟炸機雖然航程足夠到美國本土,但無法獨立突破美國及其盟友的空中和海上防線。“因此,研制類似于B-2的純隱身轟炸機,才是唯一選擇。”
中國軍工實力基本具備研發B-2隱形轟炸機的條件
B-2單價高達24億美元,比宙斯盾驅逐艦還要貴,是迄今最昂貴的飛機。一個連合格的大型民航客機都還沒造出來的國家,想要搞更“高大上”的戰略轟炸機,那肯定是一種奢望。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對于中國自研戰略轟炸機的典型心態。
不過,智庫專家提醒大家,伴隨中國軍工實力的爆發性發展,舊觀念得改一改了。
“從2011年1月殲-20的首飛,再到2012年‘鶻鷹’首飛,再到2013年‘利劍’首飛,三款隱形戰機的氣動布局分別是鴨式、常規式和飛翼式,證明中國研發隱身戰機的能力越來越強。2013年初運-20戰略運輸機首飛,而世界上能研制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也具備研發戰略轟炸機的能力,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超大金屬構件加工技術、超大復合材料蒙皮技術等,在兩者身上是共通的。”李小健認為,中國基本具備了研發戰略轟炸機的條件。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確相對落后,但想要搞出亞音速的B-2,發動機反而是簡單的。”李小健透露,B-2所用的F118渦扇發動機,其實是F110去掉加力燃燒室的簡化版本,中國“太行”發動機與F110同源,加以簡化沒啥障礙。
宋忠平則顯得更為樂觀。“相對來說,中國的隱身、飛控、航電、材料技術,比動力技術更有實力。而且中國有世界頂尖的風洞體系,能設計出最優化、最合理的氣動外形。”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junshi/59613.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