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11 13:43?出處
江明 姜毅
初夏,南海某海域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我國新型魚雷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慶賀勝利之時,海軍裝備部駐晉某軍代表室一群年輕軍代表眼含淚水,將41朵小白花撒在萬頃碧波之上,以寄托對前任總代表王利軍的深深哀思。
一年前,為了這一新型魚雷,王利軍連續高強度工作,致使腦部血管瘤破裂,倒在了他一生熱愛并為之奮斗的崗位上,年僅41歲。
科學養護模式極大延長魚雷戰儲時間
本世紀初,我國新一代主戰魚雷在自主研發過程中,受制于國外技術封鎖,進展一度非常緩慢。當時,兩次試驗失敗的陰影籠罩在人們心頭。剛提拔為副總代表的王利軍,接過了動力系統國產化研制的重任。
一天深夜,王利軍終于找到了問題癥結,興奮地給廠方設計人員打電話,建議改進容易斷裂的配氣閥體。但是,“國外引進技術”的標簽讓誰也不敢輕易下手,設計人員想等等看。
王利軍急了:“還等什么?打起仗來再改進,戰爭早就結束了!”第二天,他自告奮勇牽頭成立攻關小組,一邊充分吃透引進技術,一邊穿梭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科研院所。幾年間,他自學了機械、材料、CAD制造等學科內容,最終采用了全新的整體式閥體方案。投產試用后,魚雷表現出可連續使用、可靠性高、成本降低80%的巨大優勢。
魚雷是海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水中武器,王利軍把監造優質戰雷、磨礪水下利劍視為自己的天職。為此,他孜孜以求,絲毫不敢懈怠。
一次,由于裝配工將電纜接錯,魚雷在湖中試驗失敗。質量排查時,廠方一位中層領導向王利軍建議:“這只是個小問題,趕緊改正進入下一步,別拖了試驗進度。”
王利軍卻想得更深:電纜接錯這樣的低級錯誤居然能通過質檢,反映了質量管控和產品設計源頭存在漏洞。王利軍立即組織軍代表審查廠方質量管理體系,一下挖出了23項設計環節缺陷。
舉一反三,王利軍接著對另外13項產品質量逐一清理,編制研制、生產、試驗的規范和操作細則,使裝備無論在什么狀態下都處于嚴格的監督程序和標準之下。他們先后為3型主戰魚雷排查出2000多個影響產品可靠性的質量隱患,極大提升了產品可靠性。
采訪中,與王利軍一起工作19年的戰友、現任總代表趙晉宏還告訴我們這樣一件事——某型魚雷動力系統的戰儲時間,技術文件上標注為幾個月?!皫讉€月維護一次,部隊還怎么打仗?”工廠不敢動,但王利軍偏不信邪。
他很快聯系部隊,拉回了4條庫存戰雷,每個月重復著拆分戰雷、性能測試、分析比對,像一臺永不疲倦的機器,尋找著戰雷儲存、延壽的辦法。
4年過去了,這件廠方認為辦不到的事,被王利軍征服了:他牽頭摸索出的一套戰雷科學養護模式被寫進部隊操作手冊,使戰雷的存儲周期提高了10多倍。
一項緊急建議,為部隊節省維護經費數千萬
2005年春節,王利軍在走訪部隊時發現,魚雷倉庫里不少某型魚雷出現了戰斗部和燃料密封圈老化等問題。
回來后,王利軍立即對庫存魚雷進行了一次性能衰減抽樣試驗,結果讓人震驚:65%的戰斗部使用壽命已到期,必須盡快組織報廢銷毀處理。
王利軍立即協調軍廠雙方聯合上報,提出“銷毀所有到壽魚雷裝藥,替換新型戰斗部”的緊急建議。為了爭取時間減少隱患,他說服工廠在沒有經費投入的情況下,先期展開更換新型戰斗部的工作。
很快,各作戰部隊大量庫存、危險性極高的魚雷戰斗部安全隱患隨之消除,為部隊節省保養維護經費數千萬元。
作為部隊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言人,王利軍在工作中敢于較真兒、勇于負責。
某一年,海軍下達了新型魚雷戰斗部的研制任務。某軍工廠的總會計師拿著一個廠方的審價方案找王利軍簽字,王利軍耐心地告訴他:“國家拿出錢來搞裝備不容易,能不能再降降?”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里,王利軍深入一線,從制造工藝到試驗配套,仔細核算成本,一次性削減預算7萬多元。經過連續5輪的審改,最終以原價73%的定價上報。
一生肩負強裝使命,監造主戰魚雷數百枚
新中國海軍60年風雨歷程中,一度面臨“有艇無好雷”的尷尬。我國魚雷的落后現狀,深深刺痛著王利軍。在軍校學習期間,他主攻魚水雷專業。為了讓我國高性能主戰魚雷早日比肩世界,王利軍暗暗發誓:“要讓中國海軍擁有新一代智能高速魚雷!”
王利軍所在的工廠位于太行山脈,是一個典型的“三線”艱苦地區,駐地偏僻,工作條件差。來自江南魚米之鄉的王利軍,卻對這里一見鐘情。他認為,這里才是實現他人生價值的最好舞臺。
剛到代表室時,王利軍被分在魚雷動力組,整天與發動機燃料打交道。發動機燃料能揮發一種有毒化學氣體,聞一聞都會讓人惡心嘔吐甚至暈厥。每到發動機返修時,廠里工人害怕身體造血機能受影響,想放一放再拆,可王利軍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經常拿著鉗子、起子就沖進現場,迎著刺鼻的味道,打開外殼查原因。正是這種“拼命三郎”的勁頭,使得王利軍尋找返修故障的原因比誰都快。
在王利軍辦公室的墻上,掛著兩樣東西:一個是永遠比正常時間快8分鐘的掛鐘,另一個是中外海軍魚雷發展歷程圖,時刻提醒著王利軍肩負的使命。這成為王利軍嘔心瀝血、忘我奮戰的寫照。
王利軍辦公桌的抽屜簡直就是一個小藥箱,里面塞滿了10多種藥品。一份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08年4月23日的體檢表上,清楚地記錄著王利軍體檢時亮起的8項“紅燈”:高黏血癥、左側頸總動脈-中膜增厚、右肺中葉炎癥、雙頜淋巴結腫大……然而,他周圍的同事和自己的家人對這些都毫不知曉,王利軍只是默默地把它藏在抽屜里。
28歲被提拔為業務組長;32歲任命為代表室副總代表,分管3個魚雷型號;36歲出任總軍事代表……王利軍在簡陋而又艱辛的舞臺上,為部隊監造數百枚主戰魚雷,將人生最寶貴的20年青春獻給了我國的魚雷事業。
2009年5月,在王利軍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面對專程前來探望的海軍裝備部首長,王利軍吃力地伸出左手,畫了一個魚雷的形狀,嘴唇口翕動著,想說話卻無法出聲。他的右半邊身體已經無法動彈,只好抬起左手,給首長敬了一個莊重的軍禮。
這位魚雷專家,用這樣一個軍禮,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一個壯麗的句號。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shehui/3241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