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7-11 11:03?出處 呼倫貝爾日報
■恩寧路吉祥坊廢墟現場,被錘斷為幾截的石門套。(受訪者供圖)
■拆遷隊的工作人員站在已被錘毀的石門套上,指揮鉤機搗碎剩余建筑材料。(受訪者供圖)
野蠻行為引發沖突,專家吁加強文物保護及對施工人員的培訓
■統籌:陽光社區記者 謝源源
■采寫:陽光社區記者 任磊斌 謝源源 邢曉雯 陳文
廣州拆遷隊野蠻毀文物,7月9日傍晚,恩寧路街坊在吉祥坊被拆廢墟上,發現了一件刻有“吉祥坊”字跡并保存完好的石門套,街坊欲搬移留念,拆遷隊卻強行阻攔并將石門套當場錘斷。此舉引來居民及網友的強烈關注。專家建議成立專門小組辨別、保護有價值材料,并對拆遷隊隊員進行必要培訓。
事件始末
拆遷隊毀門套 大罵“這幫刁民”
7月9日傍晚,3名恩寧路居民及民間團體“恩寧路關注小組”成員阿立,在恩寧路大地新街、大地六街、吉祥坊等處觀察拆遷情況。“路過吉祥坊17號廢址時,我們發現有一件尚為完整的石門套,上面刻著‘吉祥坊’字樣。”阿立告訴記者,“吉祥坊17號原屬需保留的民國建筑,卻遭誤拆,除了大件石門套,廢墟上還發現十多件長條麻石,街坊張伯想將刻有‘吉祥坊’字樣的石門套搬回家留念,我們也將這十幾件殘留的建筑材料撿成一堆,正想搬走時,在吉祥坊16號對面居住的拆遷隊員出來阻攔。”
“拆遷隊四五個人跑出來,工頭兇巴巴地說‘不能動,廢墟上的材料都是我們管的,居民沒權搬,要搬得到上面去說’。”阿立回憶道,“但沒等到我們聯系上級,拆遷隊的人回去拿了錘子,執意在我們面前把石門套砸成幾段。”阿立補充說,工頭還讓另一名拆遷工人開了鉤機,把剩下的十多條麻石粉碎。
居民張伯上前阻止,手掌被劃傷因此報警。警察到場后,拆遷隊直呼張伯等人為“這幫刁民”,張伯要求拆遷隊賠償醫藥費卻遭對方拒絕。部分居民想將被捶成幾節的石塊帶走保留,拆遷隊依然阻撓,兩方爭持至晚上七點半,最終居民失望而去。
“吉祥坊17號拆下的趟櫳門和一對大門,之前被拆遷工人拆下來后以一千元賣出去,街坊們知道后都覺得很可惜。”張伯告訴記者,恩寧路拆出的建筑材料很快會被運走,居民將向恩寧路拆遷辦提議,請求保留拆出的建筑材料,保留有意義的石頭。
街坊聲音
拆遷遺留建材 應針對性保護
針對石門套被毀一事,“恩寧路關注小組”成員發微博表示:“學者們建議合理保留、但在執行時兼顧不到的細節,唯有通過街坊去盡力維護。在我們提議保留歷史建筑時,更需要一套有誠意的方法讓它們保留下來。”該微博受到眾多網友關注,在一天時間內被轉發298次,評論過百條。該小組的成員希望有關部門將青磚麻石等殘留建材列入保護范圍。“青磚麻石等石材、木材,可以撿起來,在重建時使用,建議在以后再拆歷史建筑物時,不要草率地全部拆掉。”
“我們失去的豈止是一條石門套!既然恩寧路新規劃提出文化保育、自我更新這種舊城改造新方案,那敬請相關部門暫停恩寧路拆遷行動,清理廢墟,盡快還給居民一個宜居的環境!”一網友留言道。
居民故事
一磚一瓦總關情
對于仍留駐恩寧路拆遷區的百余戶居民而言,恩寧路有他們居住了一輩子的房屋、相伴了大半輩子的老鄰居,這里的一磚一瓦都留下他們很深的感情。
在街坊熹伯眼里,恩寧路“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不應該拆”。他這份對恩寧路的愛也感染到兒子阿杰。阿杰有個特別的愛好——收藏青磚。“這些青磚都是舊時在東莞燒好,通過河涌運來廣州的,現在這種燒制的工藝都失傳了。”在阿杰家的天臺上,他向記者展示了幾種不同的青磚:“你看這塊表面光滑,是打磨過專門用來砌門面的。這塊白色的比較厚實,你看中間內凹進去,是隔在女兒墻中間,有助于散熱的……這是西關房屋冬暖夏涼的秘密。”阿杰告訴記者,這些青磚都是他從廢墟中“淘”回來的。阿杰還拿出一塊現代的紅磚作比較:“以前那個年代經濟緊張,每一塊磚都要精打細算,所以才做得這么好啊!”除了青磚,阿杰還收藏著好幾件典型的西關屋木構件。
專家看點
野蠻拆遷 令人心痛
太野蠻、太無知、太低級。在建設、拆遷過程中發現的獨特的建筑構件,都應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加以收集,經過鑒定確有文化、歷史、藝術、教育價值的建筑構件,應當妥善收藏保護,并作為體現我們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項內容進行展覽。
恩寧路的野蠻拆遷行為幾年來得不到遏制,并非偶然。居民、志愿者在搶救這些建筑構件時,拆遷人員不但不配合,反而野蠻砸毀這些建筑構件,這種行為無疑是與國家的《文物法》等一系列相關法規相違背的。其中,有關部門缺乏對拆遷人員的教育培訓,也顯示出這些部門對包括西關文化在內的廣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敬畏。野蠻砸毀這些建筑構件的行為,令人心痛。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宏烈
保護歷史 造福子孫
建筑物里發生過很多故事,承載的不僅是自身外在的表現形式,還有很多歷史記憶。它們是城市的標志和象征,既包含中國文化共同性的要素,又有地域性、差異性的表達。對歷史建筑的野蠻拆遷,是對文化的褻瀆,也是一種“文化自殺”。我們要樹立一種觀念,保護歷史建筑就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后輩子孫最好的交代。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侯杰
專家建議
拆遷錘下 請留珍品
廣州大學教授湯國華博士介紹,清代手工藝術品制作十分發達,恩寧路民居中常運用的構件有: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琉璃及鐵漏花、蝕刻彩色玻璃等,它們既有應用功能,同時也是藝術珍品。傳統民居建筑構件中保留下來比較多的有:腳門、趟櫳、大門、封檐板、屏風、滿洲窗、花罩、掛落、柱礎、石門套、青磚石腳、陶瓦等。這些建筑構件,在拆遷中尤其值得關注,其中有不少品相完好,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亟需保護。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shehui/3790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作者:任磊斌 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