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8-26 12:47?出處 視點陜西
薛德發指揮搶險現場
薛德發被洪水卷走事發現場
2011年6月25日,老撾南俄三水電站遭受了老撾38年以來最大的洪峰,水位迅速上漲,多處地段出現滑坡,并開始形成泥石流,項目部施工現場的生產生活物資和職工的生命安全遭受巨大威脅,在這緊要關頭,薛德發帶領職工奔赴現場進行抗洪搶險,可就在搶險的最后關頭,一股泥石流從現場山坡上傾瀉而下,魔爪一般地將他死死拽入南俄河中,他還未來得及做出任何反應就已經被洪水吞沒了……
至此,他將他全部的生命和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水電事業。作為一名水電工人,他用水電人特有的奉獻精神詮釋了對國家的忠誠;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他用勤勞樸實、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充分發揮了一名優秀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薛德發愛崗敬業 無私奉獻
薛德發1974年參加工作,先后輾轉清江、三峽、龍開口、老撾南俄三等多個工地,常年與江河為伴,與山壑相依,數十年如一日,辛勤忘我的工作。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他繼承并弘揚了葛洲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傳統,以嚴謹細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艱苦樸素、樂于助人的生活作風,贏得了廣大職工們的信賴。
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施工建設中,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镕基同志對于三峽工程施工提出了“質量責任重于泰山”的指示。為響應這一重要指示,葛洲壩集團提出“自我加壓,澆筑內優外美混凝土”的口號,開展質量流動紅旗競賽,狠抓工程質量。時任葛洲壩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三峽建設公司經理的薛德發同志,經常到“左鄰右舍”學習混凝土澆筑的經驗,悟出好的做法立即便給部下推廣。后來他想,光學內部單位的經驗還不夠,還得向兄弟工程局學習好的做法。從青云、三七八、三聯到水電武警,看設備配置,看倉面指揮,看文明施工,充分利用三峽這個大競技場中潛在的師資資源。葛洲壩人放下架子,博采眾長,不恥下問的做法,一時間在三峽工地傳為美談。
2005年9月,薛德發同志被派往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小灣項目部擔任副總經理,主管安全生產。2006年春節過后,返回工地工作的外協隊員工的安全生產意識普遍變淡,給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為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確保生產安全,薛德發決定迅速返回工地,及時召開“安全收心會”,提醒大家注意施工安全。2月26日晚上,薛德發同志剛到工地,便立即驅車趕往位于海拔1500多米處的安吾里民工營地,他準備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給項目部所屬5支外協隊的100余名外協隊員工開個緊急會。當晚,在安吾里小區簡樸的工房外,100余名外協隊員工圍成一圈,認真聽薛德發講安全警言:“隨著壩面升高,自身的安全防護要到位,施工中要按要求佩戴好安全帶、安全帽;在壩頂上游面施工的同志要特別注意,不要將雜物落下,以免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聽著薛德發的話,外協隊員工們頻頻點頭,紛紛表示,會提高警惕,注意施工安全。奔波了一天早已疲憊不堪,但聽著外協隊員工們的承諾,薛德發還是欣慰地笑了。
2011年2月中旬,根據工作需要,薛德發同志又被調至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老撾南俄三水電站項目部擔任常務副經理,全面主持項目籌備的各項工作。到來之初,項目籌備工作才剛剛開始,項目合同尚未簽訂,人員配置也沒有到位。由于項目經理要牽頭做好同業主的溝通、聯系及合同談判工作,項目部前期籌備的各項準備工作就全部落到了常務副經理薛德發同志身上。由于此項目是一個較大的國際項目,而且時間緊迫,前期的籌備工作顯得相當繁瑣,包括項目部人員的組織、項目移交、首批進場人員出國手續的辦理、編制項目管理策劃和項目實施規劃、市場調查和現場考察、出境人員培訓、合同物提交等等,時間緊、任務重。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他從早忙到晚,常常加班加點。在出國考察的過程中,他白天與年輕的同志們一道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實地考察項目地質、地形、地貌,掌握第一手現場資料。由于年齡偏大,他經常累的汗流浹背、衣服濕透,但他從不放棄,用樹枝、木棍當作拐杖拄著堅持行走,始終堅持不掉隊。晚上,他又馬不停蹄地組織大家一起開展圖紙會審、方案評審、物資進場計劃、人員配置計劃及資金計劃評審。常常都是凌晨以后才休息。但工作再忙、再累,他卻從不抱怨,始終保持沉著冷靜、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和謙虛謹慎、平靜淡定的良好心態。在他的帶領下,項目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了前期籌備工作,并具備了進場條件。
薛德發艱苦樸素 善待職工
薛德發同志一生艱苦樸素,始終保持著勞動者的樸素本色。作為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安全環保經理,他跟職工同吃、同住、同工作。由于項目部前期營地正在建設之中,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住宿也很緊張,他便與同事住在十余平米的活動板房里,睡高低鐵架子床,宿舍里甚至沒有一張桌椅。作為常務副經理的他,在項目部沒有專門的辦公室,他的辦公桌跟職工們一樣擺放在大廳里。他每天堅持到施工現場,經常站在單排座卡車或者皮卡汽車后面的車廂里,雙手抓住車廂護欄,一路顛簸到現場。穿的是和職工一樣的工作服,腳上一雙舊勞保膠鞋,臉色黧黑,雙手粗糙,全然一副勞動者的本色。正是由于薛德發同志這種與職工群眾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風,影響和帶動了身邊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著他干。他是一個靠高尚人格和奉獻精神感召人的項目帶頭人。
薛德發同志始終關心職工,牢記黨的宗旨,把職工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盡心竭力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從不計較個人得失。2011年3月中旬,項目部一名職工母親在宜昌病危,希望請假回家探望。薛德發知道此情況后,迅速批準該職工回家,并安排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為其購買飛機票,使其快速回家看望母親,后因其母親病重不治去世,薛德發同志又安排專人送去慰問金,表達對其關心和慰問。薛德發同志就是這樣一個急職工之所急、想職工之所想的人,但他對自己卻始終嚴格要求。
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他長年奔波在外,從妻子生孩子,到撫養孩子長大、上學、參加工作、結婚等等,他都一直堅守在工地,沒有抽出時間回家。他覺得欠妻子、欠兒子的太多太多,但為了工作,為了企業、為了葛洲壩的發展,他無怨無悔。
薛德發吃苦在前 率先垂范
老撾南俄三水電站項目PCA小合同談判成功后,薛德發同志作為首批人員迅速進場,組織工程開工及項目實施工作。因為項目經理要繼續籌備后面的主合同談判,作為項目部常務副總經理的他便擔當了現場總指揮的角色。雖然他在項目部職工中年齡最大,但任何時候卻總是走在職工的最前面,帶領職工戰斗在最困難、最危險的第一線,每天早起晚睡,忘我工作。大家擔心他身體不好,吃不消,勸他注意身體,他卻總是說:“沒事,不用擔心,吃這點苦算得了什么?自從參加工作至今,三十多年來我一直都是這樣過來的。”工作中,他就是這么一個沖鋒在前、舍生忘死的人。可是誰又能看出他一直還受著糖尿病的侵擾呢?關于此事,他從來不對職工提起。
老撾南俄三工地位于老撾北部原始森林深處,距離首都萬象300公里,屬亞熱帶雨林氣候,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進場山路時通時堵,所有的物資材料運到工地價格都會成幾倍的增長,并且還不能一次到位,需要二次轉運。項目部為了節約成本和加快施工進度,經常組織職工開展義務勞動。而每當這時,薛德發同志總是沖到最前面,和職工一起轉運碎石、泥沙等。每次參與這些活動的基本上都是項目部的一群年輕人,所以他作為一名老領導在其中就特別的顯眼。年輕人考慮到他年紀大,總是搶著把重的活留給自己,把輕的讓給他,但薛德發同志從不示弱,總是和年輕人拼著搶著干,并還不時的向年輕人發起挑戰,現場總是汗水不斷,且笑聲不斷。在他的帶領下,大伙都是干勁十足。
2011年6月10日,南俄河水位上漲加快,正在架設中的1#貝雷橋面臨隨時被洪水淹沒的危險。而1#貝雷橋一旦被淹,人員、設備、材料等施工資源將無法跨過南俄河進入右岸施工,工程進度勢必受到極大影響。當晚6點左右,1#貝雷橋施工現場緊急發出了抗洪搶險的通知。接到通知后,薛德發同志立即組織項目部全體職工冒雨奔赴施工現場,連夜搶架1#貝雷橋。為確保現場架橋人員的生命安全,薛德發同志一邊不斷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當心滑落南俄河中,當心被現場設備、材料、工具等弄傷;一邊帶領大家搶架貝雷橋,抬鋼模板,擰螺絲,掄大錘……盡管渾身上下早已被雨水、泥巴混雜著汗水濕透,但他始終帶頭沖在最前面,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經過一整夜的奮戰,人人都累得筋疲力盡。但看到年紀最大、職務最高的薛德發同志一整夜堅持跟大家戰斗在一起,帶頭沖鋒在前,大家誰都沒有怨言。6月11日,南俄河1#貝雷橋架設完成,人員、設備、材料等資源成功進入右岸,打開了右岸施工作業面,為工程按期履約創造了決定性條件。業主對項目部這種頑強拼搏,克服困難推進施工進度的做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認可,對薛德發同志這種吃苦在前、率先垂范的精神豎起了大拇指。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薛德發同志的座右銘。盡管薛德發同志年紀偏大、外語基礎薄弱,盡管白天工作辛苦繁忙,但他從來不放松學習。項目部每次組織的英語、老撾語培訓,他都提前帶著筆、本、學習資料坐在第一排,虛心接受年輕外語老師們的“再教育”。平時,無論走到哪里,他總是將老語、英語學習卡片隨身攜帶,背單詞、讀句子,每天總能自學很多新東西。這樣一來,那些原本不愿意學習外語的同志們,也都以他為榜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
薛德發舍生忘死 鞠躬盡瘁
2011年6月以來,受老撾北部地區雨季氣候影響,老撾南俄三水電站所在區域出現連續強降大暴雨天氣,導致南俄河水位上漲,河流量猛增。6月25日凌晨,持續數天的強降雨使得南俄河水位迅速猛漲,老撾38年以來最大的洪峰突然來臨,南俄河區域山體出現滑坡,并開始形成泥石流。項目部對外交通全面中斷,現場施工生產隨之全面停止,迅速進入緊急的防汛抗洪搶險狀態。洪水將連接南俄河左右兩岸唯一的施工道路——1#貝雷橋臨時木橋沖垮,并迅速淹沒了左右兩岸的施工現場,兩岸部分生產、生活物資被洪水卷走,現場設備及材料受到洪水威脅。更為嚴重的是,由于1#貝雷橋臨時木橋被沖毀,右岸4名現場搶險人員被困于南俄河右岸的原始山林之中,沒吃沒喝,暴雨不斷,且到處出現滑坡、泥石流,其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情況變得十分危急。在此情況下,薛德發同志迅速組織人員進行抗洪搶險工作。當時,項目部領導班子考慮到他年齡大,讓他不要去,但他懷著對項目部強烈的責任心,堅持要到抗洪搶險的第一線親自指揮。由于現場暴雨不斷,到現場的道路沿線出現局部塌方和泥石流險情,汽車不能將搶險人員送到搶險現場,于是薛德發同志以一個黨員干部高度的責任感和奉獻、犧牲精神,帶領項目部職工冒著暴雨和泥石流的危險,一身水一身泥連走帶爬地來到搶險現場。到達現場后,薛德發顧不得幾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馬上組織人員搶救物資設備,同時自己沖到抗洪搶險隊伍的最前面,臨陣指揮,并與職工一起轉運材料設備。現場仍然大雨不斷,雨水、泥水、汗水交織在一起,地上到處都是泥漿,行走困難……。經過幾個小時的搶險,項目部大部分的設備物資都被轉移到高處的安全地帶。但就在這時,左岸施工現場至臨時生活營地之間的道路由于長時間洪水的沖刷,出現部分跨塌,20余名搶險人員及所搶運部分設備材料等瞬間被困于左岸高山的斜坡上。暴雨、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不斷襲來,使得現場人員的生命安全處于極度危險狀態。在這萬分緊要的關頭,憑著多年安全管理經驗的薛德發同志發出了“迅速撤離險境,確保全員生命安全!”的指示,作為項目部抗洪搶險的總指揮,他迅速組織被困人員優先有序保持一定間隔地渡過沖溝撤離到安全部位,一個、兩個、三個……大部分職工都安全過去了。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當薛德發同志自己渡過沖溝的時候,一股大洪流夾雜著泥石從沖溝上方一瀉而下,魔爪一般地將他死死拽入南俄河中,他還未來得及做出任何反應就已經被洪水吞沒了……
薛德發同志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畢生心血獻給了水電建設事業,他用自己一生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水電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黨的無限熱愛。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他以他燦爛的年華繪畫出一名水電人壯美的人生軌跡,以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新時期水電建設者奉獻水電的壯麗凱歌!(記者 劉雷剛 通訊員 趙俊松 杜俊)
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