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27 08:52?出處 溫州網-溫州日報
![]() |
經過文保部門半個多月的挖掘、整理,昨天,始建于800年前的下陡門古閘在沉睡地下近半個世紀后,終于完整展現出昔日的風采。于今年6月開始的"瞿嶼陡門"(俗稱"下陡門")古閘挖掘工程,也畫上了句號。
昨天下午,記者跟隨市文保專家來到下陡門古閘所在地。經過前期的清理,古閘整體結構已經基本重現。據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所長蔡鋼鐵介紹,現存的古閘分為陡門和堰壩上下兩部分,上部由6個閘墩形成5孔為陡門,每孔寬2.8米,孔高1.8米,閘墩長度2.3米,閘室整體結構全部采用花崗巖石料,每兩個閘墩之間的堰壩上,都鑿有兩道分別為十多厘米寬的凹槽,供陡門的閘板放落,是最早發現的部分。而下面的堰壩部分,則是最近的挖掘新發現。堰壩沿著楊府山山勢開鑿,基礎不僅牢固,而且節省人工,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
在整個古閘的北邊,西側兩個孔的堰壩與其他三個孔不同。一條條石板整齊地鋪成了一個斜坡,據專家介紹,這是供落潮時船只通過閘門用的;而在古閘南邊,其中一孔的堰壩鋪有混凝土,這種建材在解放后才在溫州開始出現,因此推測,古閘在解放后應有過修繕。此外,在清理閘墩時,他們還發現陡門東面第一個閘墩的砂巖成色比其他閘墩上的都更深,由此推斷這個孔是后來加筑的。
距今800多年的下陡門古閘,由南宋溫州郡守楊簡所建,歷經明弘治,清道光、同治,以及近代的多次加筑、修繕,仍保存完整。今年6月,溫瑞塘河綜合整治山下河貫通工程施工時被發現。多年前,在楊府山西邊也曾發現上陡門三孔古閘遺址,但沒能保留下來。因此,比上陡門古閘年代更早、規模更大的下陡門古閘,其歷史意義更加深遠,對研究我市水利技術歷史發展、溫瑞塘河古文化、甌江流域河道干支流歷史變遷,提供有力的實物佐證。
對這次的挖掘新發現,溫州市文保專家更加傾向于"就地保護"的方案。因為一旦搬遷,與山體相連的堰壩部勢必舍棄,這樣一來完整的文物將一分為二,許多歷史信息也將隨之消失。蔡鋼鐵建議,可以讓正在開挖的山下河貫通河道采取"改道"的方案,最大限度保存文物的完整性。
據悉,最終保護方案,近期將由溫州市政府與相關部門具體商議后決定。由于這件剛出土文物在工地上,出入不便,還不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4016.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陳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