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7-20 16:21?出處 未知
制圖 高薇
這兩天,一條微博將“張尚武”這位昔日的體操運動員推上了風口浪尖。被奧運冠軍邢傲偉稱為“曾經的準高手”的張尚武,如今卻淪落到在街頭賣藝乞討。
這是張尚武人生中巔峰與谷底的十年,2001年,他在大運會上連奪男子團體和吊環兩枚金牌,風頭直追拿了4塊金牌的郭晶晶;2003年,因腳跟腱斷裂傷和多次嚴重違紀被調整回河北省隊;2005年退役;2007年因盜竊服刑3年零10個月;今年4月出獄,因找不到工作,1個多月前,他來到北京,在街頭賣藝行乞。
隨著全國各地媒體對張尚武事件的持續報道,加上此前爆出的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當搓澡女工、馬拉松世界冠軍艾冬梅因病賣金牌,許多人開始關注以往很少深入了解的專業運動員群體。
他們出身哪里?家庭背景怎樣?什么樣的父母最愿意送孩子當運動員?
溫州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李留東,研究的方向是體育社會學,去年曾對浙江省專業運動員的家庭出身作過專門的調查,有些結果很有意思,而且出乎意料。
浙江運動員退役后
有1/3會經商
張尚武說,他文化不高,退役之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干餐館服務員、養老院護工等,但因為傷病無法長期堅持。
李教授認為,這種說法他愿意相信。
“根據我的調查,專業運動員退役后,就業的情況大多不太樂觀。除了極少部分的體育明星外,大部分專業運動員,尤其是省隊退役下來的,都以自謀職業為主。如果家庭條件不好,要找個好工作就更難了。”
李教授說,退役后一般有三種安置方法:
一是體制內安置,也就是“包分配”,安排到體育部門的教練或管理崗位。一般只有非常突出、做出重大貢獻的運動員才能享受到這種待遇。
二是推薦上學。能享受這種待遇的運動員也不多。
三是貨幣安置。即按照成績、運動年限折算,一次性給一筆錢,之后由運動員自主擇業。絕大多數運動員退役都是實行貨幣安置的。
不同項目的運動員退役后,就業難易程度也不一樣。
比如小球類、游泳等市民較多接觸的項目,運動員退役后,就業就比較容易,可以去學校、專業俱樂部等。但像從事重競技類的舉重、摔跤以及體操等,就不太容易找到對口的工作。
好在我們浙江省的個體經濟很活躍,很多運動員家里就是經商的,所以浙江運動員退役后經商的人數比其他省份的要多得多。
李教授說,據他調查,浙江省的運動員退役后,有1/3會選擇經商,而且有些經營得還不錯。
專業運動員城里娃比農村娃多
城里姑娘比農村姑娘多得多
李教授總共調查了300位浙江省專業運動員,年齡在12-25周歲之間,其中74.2%在15-20周歲之間。
他們的家庭居住地情況是這樣的(見下表)。
調查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很多人覺得,運動員這個行業很苦,應該以農村家庭出來的居多。但從實際調查情況看,被調查者的家庭居住地有將近一半(占49.16%)是在大中城市,接下來是小城鎮或鄉、農村,分別占23.75%和20.40%,來自城市郊區家庭的最少,占6.69%。
同樣讓人吃驚的是,向來被認為“嬌氣”的城里姑娘,當運動員的人數比農村姑娘要多得多(見下表)。
小球類、游泳類、體操類與大球類項目中,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比例占有絕對優勢。其中,小球類項目來自城市家庭的占85%,游泳類項目占80.55%,體操類項目占69.39%,大球類項目占39.22%。而這四類項目中來自農村家庭的僅為10%、0、4.08%、9.8%。
恰恰相反,在重競技類項目中,運動員更多來自于農村家庭,占45.95%,來自大中城市家庭的僅占20.27%。
再細分一下調查數據:在重競技類項目中,舉重項目專業運動員基本來自農村家庭(占80%);拳擊運動員中有57.14%來自農村家庭;而武術與跆拳道項目的運動員來自城市家庭的相對比較多,分別占53.85%和50%。
在田徑類項目中,來自農村的運動員所占比例略高于城市,占近33%。
父母文化以初高中為最多
李教授還對浙江省專業運動員及其父母的文化程度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均呈現出整體文化程度不高的特征。
專業運動員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或中專)與初中水平,分別占55.33%和21.67%。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僅占8%。(見下表)
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同樣以這兩個領域為主。高中(或中專)所占比例最大,為35.74%,其次為初中文化程度,占30.67%,大學本科占9.1%,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沒有。(見下表)
結合全省范圍內各類家庭的總體構成,我們看到,來自個體工商戶家庭的專業運動員比例,遠遠超過個體工商戶在浙江省家庭類型中的比例。(見下表)
這意味著無論是從絕對比例,還是從相對比例來看,浙江專業運動員來自個體工商戶家庭的比例都遠大于其他類型的家庭,而來自農村家庭的專業運動員相對比例最少。
個體工商戶家庭為什么更愿意把孩子送去當專業運動員?
李教授認為,歸根結底,原因就是“浙商精神”。浙江商人首先是能吃苦,“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這種吃苦耐勞的品格,使得他們敢于讓子女經受專業競技體育那異常艱苦的訓練。
其次,浙商善于變通,他們在子女文化學習沒有多大希望與出路時,便會馬上為子女另謀發展途徑。對于務實的浙商而言,讓子女參加專業競技訓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此外,浙商韌性強、不怕輸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與專業競技體育的精神不謀而合。在他們看來,即使不能成為體育明星,子女在經受艱苦的訓練過程中,也能磨煉出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意志。他們認為,這種意志是子女今后工作與生活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朱啟南的父親
是一位小商人
由于精力有限,李教授只調查了我省的300名專業運動員,那么這份調研報告的結果可信度怎樣?
浙江省游泳隊前隊員女孩小曹說,和她了解的情況差不多。七八年前,她在浙江省游泳隊當運動員時,隊友中,大約有4/5的人是城市孩子,只有1/5來自農村。多數人家境都不差,特別是來自溫州、金華這兩個地方的孩子,很多人家里是做生意的,有的生意還做得蠻大,很富裕。
本報體育部記者徐毅跑了多年的體育新聞,他說,印象比較深的是游泳、體操這些項目,運動員大多是城市家庭出身,生活條件較好。這也許跟這一類項目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有關,比如家附近要有游泳館、體操館之類。田徑類等對鍛煉條件要求不高的項目,農村孩子參與的多一些。
徐毅也認為個體工商戶和私營業主很喜歡送孩子學體育。他舉了個例子,溫州出了不少游泳和射擊項目的優秀選手。比如奧運射擊冠軍朱啟南的父親,就是一位溫州小商人。而朱啟南的妻子陳鄭潔也是溫州籍運動員,多次獲得藝術體操全國冠軍,現在是省藝術體操隊教練,她的奶奶還是溫州“橋頭紐扣之鄉”的奠基人之一,家里非常富裕。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zhejiang/3800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