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5-15 12:42?出處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臺州非法捕魚猖獗:溫嶺松門鎮烏巖碼頭停滿了漁船和貨車。在6月1日東海全面禁漁期到來之前,筷子大小的帶魚,硬幣大小鯧魚,每天數千噸蚯蚓大小的魚被非法捕撈,這種中國漁民到外國海域捕魚不被打死就奇怪了。
然而仔細一看,碼頭上的魚實在小得可憐。
帶魚,筷子大小;鯧魚,硬幣大小;青占魚,蚯蚓大小……它們被冷凍在一個個大冰塊里,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或直接作為飼料,或加工成魚粉。
近年來,因為過度捕撈,這片海洋的漁業資源瀕臨絕境。大魚捕完了,就捕小魚,漁民的網越織越密,收獲卻越來越少,“東海無魚”已成殘酷現實(本報曾進行連續報道)。
“緩解漁業資源危機,最迫切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保護這些幼魚。”當地漁業專家說。
魚苗剛剛放下海
就被撈掉了
5月10日晚上10點多,徐老大的船出現了。我們原本約好出一次海,看看海上捕撈的情況。
不過,在出船前,徐老大接到了一個正在海上的漁民的電話,“老徐,不用出來了,沒什么魚,這次又虧了。”
徐老大想了想,放棄了這次出海,“出去一次幾萬元的成本太高了。”
他在海上顛簸了30多年,直接感受是:這兩年,魚越來越難打了,“現在出去真沒什么大魚的,都是一些小魚頭。漁業部門剛剛把魚苗放下海,還沒長大就被撈掉了。”
我問他:魚這么小,為什么還抓?
徐老大說,沒辦法,有總比沒有好。你不抓人家也抓,“今年有就今年抓,明年的事明年再說。”講到這里,他頓了頓,“但是,有時候自己看著也會流眼淚。”
他說,臺州一家有名的大水產公司,因為收購量銳減,去年年底以來,企業冷凍車間的開工率只有60%。
他還說,一個朋友,在家里造了個小冷庫,買了1萬斤東海帶魚,“他怕以后又大又好的帶魚越來越少,再難吃到了。”
我和徐老大說著話,不知不覺已是凌晨。碼頭上,靠岸的船陸續多了起來。徐老大說,“你看,這些船捕的肯定是小魚,明天早上,會有很多貨車來拉貨。”
漁網密如紗窗
幼魚1元1斤當飼料賣
第二天一大早,松門鎮像往常一樣熱鬧非凡,一輛輛大貨在狹窄的街道中穿梭,夾雜著刺鼻的魚腥味。小鎮另一頭的烏巖碼頭上,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漁船。
這些船,有浙江的,也有許多噴繪著“魯”、“冀”等代表歸屬地的漁船。每艘船上,都堆放著巨大的漁網,絕大多數網孔密如紗窗。
我和一艘山東漁船的船老大聊了起來。他這次出海有一個月了,捕到了300噸小魚,沒有大魚,“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只有想盡辦法抓小魚了。”
這些小魚,將以每斤價格1元左右的價格,賣給收購商。算下來,一個月的收成是60萬元,但成本卻要七八十萬,仍然入不敷出。
這位船老大說,自己的船上有10名船員,都是按年薪付錢,多則七八萬元,少則四五萬元,“反正要付錢,不如出去碰碰運氣。”
我舉起相機,想要拍照,他一下子變得很緊張:“不要曝光,不要曝光。”
漁船邊,一輛安徽牌照的大貨車已經裝滿了一車小魚。司機說,這些魚將被拉到杭州一家黑魚養殖場,用作飼料,一車40噸,兩三天來拉一次。
外省船是捕撈幼魚的主力
禁漁期也會跑來偷捕
大半個月來,這樣的場景,我在臺州沿海的每個碼頭都能看到。巨大的吊機作業下,每天有數千噸小魚幼魚,從漁船上被吊起,裝進來自全國各地的貨車。
“實在是太可惜了。”一位漁業專家說,這些幼魚大多不足一兩,“少捕幼魚幾條,多捕成魚一筐。一船300噸小魚,只要讓它們長大,到時候就能是幾千噸、上萬噸的大魚。”
當地漁民告訴我,抓這些小魚的,有很多是山東等地的外來船,也有不少是“三無船”——無船名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屬于未履行審批手續,非法建造、改裝的船舶。
這些非法漁船往往不遵守國家有關法規政策濫捕。比如任意改變作業方式,什么賺錢捕什么;比如禁漁期出海,破壞魚類繁衍生長。
“禁漁期間,臺州合法的漁船是不敢出去偷捕的,因為被主管部門抓到了,就要取消全年的柴油補貼。臺州抓得很嚴。”一位漁民說。
但外省船,因為沒有柴油補貼的“命門”,就敢放開膽子在禁漁期“偷漁”。一位漁業部門的執法人員說,這些外省船,即便抓住了,也很難進行處罰。
然而讓我們臉紅的是,在外省的媒體報道中,也常常會出現浙江漁船“偷捕”的消息,“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受損失的是整個近海漁業資源。”一位漁業專家說。
保護海洋漁業資源
從“讓魚長大些”開始
眼看著一噸噸幼魚被濫捕上岸,許多老漁民感到了真真切切的心痛。
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我說,和年輕一輩單純受利益驅動不同,這些老漁民更尊重大海,“什么時候該捕,什么時候不能捕,多大的魚能捕,他們有自己千百年延續下來的法則。”
在和當地多位老漁民的交談中,他們都表達了對這片大海的擔憂,他們希望政府部門能考慮把禁漁期提前和延長,目的只有一個——“讓魚長得更大些。”
他們說,政府部門應該多些宣傳,多派人來管一管,哪怕只是多掛幾條橫幅。
但是,在臺州各個碼頭上,我并沒有看到勸阻漁民對幼魚“手下留情”的只言片語。
“保護這片海洋的資源,應該從保護幼魚開始。”一位漁業專家說,這已經成為最迫切的問題,也是解決東海漁業困境最直接的手段。
為了這個目標,半個月前,省海洋漁業部門在溫嶺松門鎮附近,舉行了一場全國規模最大的拆解行動,30條“三無船”被拆解。
但這還遠遠不夠。“船沒了,還可以再造。”這位漁業專家說,和管好岸上相比,管好海上更重要。
他建議,可以根據幼魚的生長規律,劃定專門的保護區域,同時,讓執法部門加強海上巡邏,遏制違規捕撈。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zhejiang/49217.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史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