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16:15?來源:溫州臺風網
臺風名字的由來:臺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沿海地區人們幾乎都害怕臺風,但是,很奇怪的是每個臺風與熱帶風暴都有個好聽的名字,如“悟空”、“蝴蝶”、“瑪莉亞”、“桑美”、“寶霞”等,臺風與熱帶風暴是如何來命名的呢?
每年的臺風季節,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臺風與熱帶風暴,為便于區分,必須給每個臺風與熱帶風暴起個名字。給臺風起名最早起源于二戰時期的美軍聯合臺風警報中心。起初用少女的名字來命名,由于受到女權運動的強烈抗議,自1979年起加入男性名字,一般采用男女名字交替命名的方式。
臺風名字的由來,臺風為什么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
自2000年1月15日起,臺風與熱帶風暴的命名改由世界氣象組織中的臺風委員會負責。而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臺風與熱帶風暴等的命名,由臺風委員會,即中國、朝鮮、韓國、日本、柬埔寨、越南等亞太地區14個國家各提供10個名字,分為5組列表。 實際命名工作則由日本氣象廳負責。每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中國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字,并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采用“年份+序號”,其中前兩位為年份,后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代生成的順序。如9902則表示1999年第02號臺風;0312表示2003年第12號熱帶風暴,如果達到規定的相應強度時,則稱為12號強熱帶風暴或12號臺風。美國等一些國家則采用字母命名,如KROVANH,翻譯為中文名為“科羅旺”。臺風中文名字的命名,由我國氣象局與香港和澳門的氣象部門協商確定,一般給出中文名和用漢語拼音表示的英文名。如2003年第13號熱帶風暴的中文名為“杜鵑”,英文名為DUJUAN。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英文名稱為Typhoon, Hurricane。臺風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如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稱為臺風,在大西洋、東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區叫做颶風,在印度洋、孟加拉灣叫做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叫做熱帶氣旋。因為叫法較為混亂,因此,應有個同一的標準。于是,1988年國際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對熱帶氣旋命名和等級制定了統一標準,規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力達到12級及以上的,稱為臺風;10~11級的,稱為強熱帶風暴;8~9級的,稱為熱帶風暴;小于8級的,稱為熱帶低壓。
由于臺風與強熱帶風暴只有在暖洋中產生,因此臺風與強熱帶風暴的分布很不均勻。據統計,全球每年平均出現臺風與強熱帶風暴約43個,西北太平洋為最多。北半球臺風約占全球總數的76%,而南半球僅占全球的24%,且都集中在低緯地區。全球臺風與強熱帶風暴多出現在7~10月份,其中,8月為最甚。
由于臺風與熱帶風暴多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因此,習慣上,人們常將臺風與強熱帶風暴與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聯系在一起。在亞洲,受臺風影響較大的當屬中國、日本、菲律賓和越南4個國家。每年在我國登陸的臺風與強熱帶風暴平均占整個西北太平洋臺風總數的35%,菲律賓為21%,日本為19%,越南為15%。在我國登陸的臺風與強熱帶風暴,平均每年約10個。北起遼寧,南至兩廣均有臺風登陸,但以廣東、福建和臺灣三省登陸次數最多。由于海水溫度高了,才有可能形成臺風與強熱帶風暴,因此,冬天刮臺風與強熱帶風暴的機會很少,臺風登陸期多集中在7、8、9三個月,約占全年登陸臺風與強熱帶風暴總數的79%。
據考證,中國在古代不叫臺風,而叫做颶風。公元5世紀沈懷遠在其《南越志》中曾寫道:“熙安多颶風,颶者,其四方之風也,一曰颶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后來為什么改叫臺風,有多種猜測。一種說法是古人不清楚臺風的起源,認為臺風自臺灣而來,故叫臺風;另一種說法是臺風來自于廣東話,在廣東話中臺風是“大風”的諧音;還有一種說法是臺風是英文“Typhoon”的諧音,“Typhoon”一詞于16世紀初最早出現在法國詞典中,后來被收錄到英文字典中,再后來就傳到了中國。
至于臺風為什么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大概是因為臺風確實是對地球、對人類、對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有好處的天氣現象,所以,必須要給這種美好的天氣好聽的名字。
歷史上被除名的臺風
當然,如果哪個臺風造成特別災情,就會被除名,從此以后不能再啟用這個名字,比如:2013年第30號臺風“海燕”,也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登陸最強的超強臺風。
據統計,臺風“海燕”造成菲律賓4460人死亡,92萬人流離失所,災民人數達1180萬;中國至少13人死亡,5人失蹤;越南至少13人死亡,81人受傷。
據統計,自2000年至今,已有至少23個臺風被除名,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云娜”、“龍王”、“麥莎”、“珍珠”、“碧利斯”、“桑美”、“莫拉克”、“芭瑪”以及“凡亞比”都曾給我國帶來重創。
在被除名的臺風中,“龍王”是由我國提供的名字,2005年它給臺灣、福建、廣東等地帶來嚴重破壞之后,被“海葵”取而代之。其他被棄用的中國名字還有:2009年“芭瑪”、2006年“珍珠”、2004年“婷婷”、2003年“欣欣”、2001年“畫眉”。
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才啟用現行的命名規則,通常在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級別時,就有機會獲得命名。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的14個國家或地區,各提供10個名字,一共140個名字組成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循環使用。不過,在臺風命名表上的名字并不是“終身制”,一旦臺風作惡多端或太有個性,就會在命名表上被除名。
“除名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的獨一無二。”一般來說被除名的臺風都具有登陸強度強、災害損失大、人員傷亡重的特點,比如2006年重創我國的超強臺風“桑美”;還有少數臺風雖然不強,但足夠特別,比如2001年的熱帶風暴“畫眉”,它是有史以來最靠近赤道的臺風。
那么,臺風到底怎么被除名呢?除名申請由臺風受害國在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年會上提出,通過審議后即被棄用,次年年會上將公布臺風命名國提交新的替補名字。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weather/taifeng/7574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