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6-19 23:30?來源:重慶晚報
重慶驚現兩個太陽
重慶驚現兩個太陽,重慶一名同學發現天空中有兩個太陽,左邊的光點要大一些,很亮很刺眼。右邊那個太陽正好被宿舍樓擋住一部分,小一點光線柔和些,專家稱重慶兩個太陽是幻日現象,重慶高溫天氣和兩個太陽無關。【重慶天氣】
重慶兩個太陽有一個是真的,有一個是假的,如果重慶真的有兩個太陽,重慶發財啦:什么火力發電站、太陽能電站呀,還有啦,要吃爆米花,直接把玉米放太陽底下一曬就是爆米花啦。
網友調侃重慶兩個太陽
一個太陽40℃,兩個太陽80℃,怪不得咱們熱瘋了。
專家稱重慶驚現兩個太陽是幻日現象,與彩虹類似,幻日是日暈的一種特殊形式,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
兩個太陽到底有多怪?
是幻日現象與副高有關
合適的位置才能看清楚
重慶市合川區的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上空出現兩個太陽,不少學生目睹這一景象并拍下照片發到網上,直接刺激到被連日40度高溫蹂躪的重慶人:一個太陽40°,兩個豈不是80°了呀。更有甚者直接對后羿隔空喊話:后羿,快來射日!
兩個太陽持續1小時左大右小
昨早上7點50左右,在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讀大三的網友@yu-ting00抱著書本到教室上課,路過智園食堂看見門口圍了一大群學生,嘰嘰喳喳地嚷嚷著什么,不少人手里舉著手機對著天空拍攝。@yu-ting00正準備湊上去看個究竟,只聽站在路邊的食堂大叔指著天空大喊:“快看!天上有兩個太陽!”
@yu-ting00順勢望過去,東邊的天空中果然有兩個明晃晃的光點,光芒透過樹枝照到身上。左邊的光點要大一些,很亮很刺眼,右邊那個正好被宿舍樓擋住一部分,看上去小一點,光線柔和些。“當時以為是旁邊宿舍樓窗戶玻璃反射之類的,沒在意。”因為急著上課,yu-ting00隨手摸出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發到網上。
網友@YuHanG丶N1e也是該校大三學生,他發現這個奇特天象與觀看角度有密切關系,“食堂門口看是兩個很清楚的太陽,走過一點就重合了。”他表示,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1小時。
“重慶兩個太陽”微博一出立即引來網友瘋狂圍觀轉發。
多數網友不約而同地想到神話人物后羿,在重慶科技學院就讀的網友昨日在微博上曬出自己手持弓箭的射日照片并寫道:“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我也不想再做隱瞞。也許你們已經猜了個大概的,你們沒有猜錯,我就是后羿。為了解救水深火熱之中的兩萬重科學子,我又拾起了這把弓……”
還有部分網友直接聯想到近期重慶高溫,猜測氣溫會不會因為兩個太陽的出現繼續上升。
重慶高溫與兩個太陽無關
重慶市氣象局昨中午通過官方微博答疑解惑:今晨8:37分,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驚現兩個太陽,正是幻日現象。微博稱,幻日是大氣的一種光學現象,一般出現在早晨或者傍晚。
幻日中小一點的太陽是真太陽發出的光經過冰晶折射形成的虛像,“原理跟海市蜃樓不一樣,但都是假象。”這種奇特天象出現概率很低,對條件要求很苛刻,有時也跟大氣密度有關,觀測角度也有影響,“要正好處于合適的位置才能清楚看到。”
對于網友擔心的“兩個太陽”與高溫的關系,專家表示,近期重慶高溫是因為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幻日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與氣溫沒有直接聯系。”
重慶高溫:巫山遭遇41.4℃“爆炒”
昨天,巫山遭遇41.4℃“爆炒”
今天,重慶市主城也可能邁進40℃
昨天,晴空萬里,重慶持續進入“燒烤”模式,高溫在前日的基礎上又有突破———高溫41.4℃!巫山、開縣、萬州、萬盛、巫溪、云陽,發布了紅色高溫預警。
今天,預報高溫超41℃。本周,重慶市民可能要堅持過去了,降雨降溫可能要到下周一。
巫山高溫天氣:遭遇41.4℃“爆炒”
“41.4℃!‘爆炒’重慶,這下‘熟透了!”昨日,重慶市氣象局官方網站不忘在烈日炎炎時賣萌,緩解情緒。微博稱,截至17時,開縣、巫溪、巫山最高氣溫已超40℃,巫山遭遇41.4℃“爆炒”,萬州、萬盛、云陽、奉節逼近40℃,被“清炒”,主城沙坪壩氣溫高達39℃。“今天的你是否徹底被‘炒熟’了?PS:老板,來份‘爆炒重慶’。”
來看看昨日高溫的總體情況。重慶市除東南部的黔江、南川、秀山、酉陽以外,其余各地最高氣溫都在35℃以上,其中有18個區縣還超過了37℃,巫山41.4℃,開縣40.6℃。
昨日,主城最高氣溫為39℃,最低氣溫26.9℃。
重慶市最近三天天氣預報
●19日白天,晴到多云。大部地區溫度:26~41℃,城口及東南部:22~36℃。主城:晴天,溫度:29~39℃。
●19日夜間到20日白天,各地晴間多云,有局地陣雨。大部地區溫度:26~40℃,城口及東南部:22~36℃。主城:晴天,溫度:28~38℃。
●20日夜間到21日白天,各地晴轉多云,有局地陣雨。大部地區溫度:26~39℃,城口及東南部:22~36℃。主城:晴轉多云,溫度:28~37℃。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weather/zixun/4960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記者 朱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