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19 20:54?來源:綜合新華社
今年冬天會冷嗎2016:冬天還沒開始呢,11月19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下半年第一個寒潮預警,北方冬天會冷,這是沒有懸念的,可是2016拉尼娜事件,專家預測我國今年冬天會特別冷,早有媒體預報,今年冬天南方可能會凍哭。
氣象專家根據多種監測情況判斷,今冬我國或將會是冷冬,根源是遠在北極的冰融變化和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
專家預測今冬我國或為冷冬
“北極海冰是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反照率反饋機制影響著大氣環流的改變。”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氣候預測組組長隋翠娟說,北極海冰融化情況影響著我國氣候變化。按照目前北極冰融情況來看,預計2016/2017年冬季我國可能為冷冬。
隋翠娟說,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后,反照率降低,更多的能量存儲在海洋里,一方面會加速冰融,一方面能量會更多地從海洋傳到大氣中,改變北極地區與中緯度地區之間的空氣壓力差,將北極地區冷空氣帶到中緯度地區。這種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后對溫度的影響,就是所謂的“暖北極-冷大陸”。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多年從事海冰研究的專家雷瑞波表示,北極海冰減少與我國冬季氣溫、降水情況密切相關。北極海冰減少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來說,導致冬季極寒氣溫增多、冷冬出現。
另一方面,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海溫8月份進入拉尼娜狀態,“接棒”此前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監測顯示,拉尼娜狀態預計將持續到冬季,對我國冬季氣溫產生較大影響。
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冷的現象,某種程度上可以稱拉尼娜現象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海溫異常造成大氣環流異常,影響全球氣候。目前,整個赤道中東太平洋處于拉尼娜狀態,預計12月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出現拉尼娜狀態或拉尼娜事件時,我國冬季易出現偏冷的情況。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首席專家周兵表示,對我國而言,拉尼娜對南方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影響明顯。相比較而言,我國北方偏冷的程度更為明顯。
全球而言,“綜合歷史上14次拉尼娜事件來看,出現拉尼娜事件后,冬季偏冷的概率為70%以上,基本上出現冬天相對來說冷一點的情況。”周兵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較常年偏冷將可能是今年冬天的主基調,且后冬可能比前冬更冷。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飛認為,一般而言,“拉尼娜年”我國北方冬季冷空氣活動相對明顯。
北極關鍵海區冰融或致我國冷冬
北極海冰的變化,體現在海冰范圍、海冰厚度及冰齡的變化上。相關監測顯示,北極海冰厚度正在大幅削減,春季冰更為年輕化且逐漸變薄。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極地環境研究預報室研究員李春花說,2012年夏季北極海冰最小范圍達到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值,2016年夏季北極海冰最小范圍為歷史第二低值。
專家認為,北極關鍵海區冰融變化可能導致我國出現冷冬。與此同時,北極海冰融化的多,并不一定就會給我國帶來冷冬。
隋翠娟說,診斷分析及模式結果均表明,北冰洋喀拉海和巴倫支海區域為關鍵海區,如果此區域秋冬季冰融化較多,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或東亞冬季溫度就較常年偏低。按照目前喀拉海及巴倫支海海冰10月份基本無增長的情況看,預計今年秋冬季此區域海冰范圍較常年會大幅偏低,因此預計2016/2017年冬季我國可能為冷冬。
“但是,并非北極海冰融化的多就會給歐亞大陸帶來冷冬,這主要與海冰融化區域有關系。”隋翠娟說,數值試驗表明影響最顯著的冰融化區域,為大西洋的巴倫支海-喀拉海,如果太平洋的楚科奇海及波弗特海冰融化,會帶來弱的降溫影響,影響緯度會更靠南一些。
對于北極冰融化與中緯度降溫間的聯系,隋翠娟表示,如果兩個區域海冰融化都特別多的情況下,降溫影響反倒并不顯著。這也部分解釋了近幾年雖然北極海冰范圍比以前偏少,但并非每年都是冷冬。
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冷冬為大概率事件
從北極關鍵區域冰融情況看,預測今冬我國或為冷冬。而從南邊的拉尼娜事件也同樣顯示,今冬是冷冬為大概率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王永光表示,受拉尼娜影響,我國冬天氣溫偏冷的概率約七成,冷空氣活動偏多。
隋翠娟說,當拉尼娜發生時,容易出現西太平洋異常大氣氣旋環流和北風異常,東亞大槽加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弱,東亞中高緯經向環流明顯,冬季風偏強,我國近海容易出現冷空氣大浪和海水低溫凍害。
氣象專家提醒,天氣變冷將增加煤電油氣等能源消耗,交通以及北方的畜牧業等也將受到影響,應做好應對準備。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weather/zixun/66973.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記者劉詩平、侯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