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02 22:28?來源:溫州鼓詞網 ?點擊:次
溫州鼓詞演唱現場
溫州鼓詞從清朝誕生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了。雖然現在溫州鼓詞還有聽眾市場,但溫州鼓詞面臨后繼乏人,聽眾市場的萎縮,曲目和表演形式都必須要創新,否則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從消失。
溫州鼓詞是唱的說書,都說溫州鼓詞是一個人演繹一個江湖。唱詞先生端坐椅上,左手執曲板,右手持鼓簽,臺案上置一把牛筋琴。一敲一打一張口、一哭一笑一說唱,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就這樣呈現在聽眾面前。說人世間悲歡離合情,唱百姓家喜怒哀樂事。即便史學著作,抑或坊間傳說,藝人們總能演繹得惟妙惟肖,聽眾們總是聽得如癡如醉。這就是溫州鼓詞300多年來傳唱至今的魅力所在。
溫州鼓詞仍有市場
不在演出,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春節過后,用這句話形容44歲的溫州鼓詞演唱師林秀珍并不為過。幾乎每天兩個小時的演唱,令她的聲音變得低沉沙啞,但熱情不減。
"鼓詞依然有市場,尤其受老年人喜愛。"林秀珍告訴記者,唱鼓詞一般為每周一檔,年后鼓詞紅火時,他們一天都不得閑。"里三層外三層地把舞臺圍得水泄不通。沒地方坐就站著,有時候臺上都站得滿滿當當。"回憶起前年在瑞安塘下的一場演出,那種上萬人翹首聽鼓詞的場面林秀珍記憶猶新。
不僅是藝人們的現場演唱受追捧,溫州鼓詞的音像制品同樣走俏。鼓詞藝人出身的張瑞星向記者介紹,他開辦的瑞星音像制品有限公司專營溫州鼓詞唱片,去年銷售量達到200多萬張。而通過網絡、電視臺等各種方式欣賞溫州鼓詞的聽眾可達數十萬人。可以這么說,有溫州人的地方,就有溫州鼓詞。
溫州鼓詞后繼乏人
現年83歲的鼓詞師阮世池,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被譽為溫州鼓詞界的泰斗。他向記者道出了鼓詞市場繁榮背后的隱憂——鼓詞師后繼乏人。
"20多年前還有200人唱鼓詞,現在能上臺的鼓詞師只有60多人。"阮世池說,如今活躍在舞臺上的鼓詞師,年齡大都在40歲至50歲之間,而年輕一輩的鼓詞藝人為數不多。隨著老一輩鼓詞師逐漸退出舞臺,溫州鼓詞可能要面臨無人傳承的窘境。
"鼓詞師一般從10多歲開始學藝,但現在很少有小孩子學唱鼓詞。"瑞安市曲藝家協會會長張仕賢介紹,鼓詞行業的門檻本身就比較高,既要五官端正、嗓音清亮,還要具備自學自演、自編自唱的藝術天賦。而且溫州鼓詞以瑞安方言為標準音,現在的小孩子連方言都講不流利,要演唱鼓詞更是難上加難。
不僅僅是演唱者,就連溫州鼓詞特有的伴奏樂器——牛筋琴,其制作工藝也面臨失傳的困境。據張仕賢介紹,目前瑞安市能手工制作牛筋琴的只有馬嶼鎮的一位藝人,年齡亦有50多歲。
溫州鼓詞聽眾年齡斷層
每逢周末傍晚,位于瑞安市西山三巷7號的瑞安市鼓詞館,總是座無虛席,只是前來捧場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
"現在最大的遺憾就是小學生不來聽鼓詞。"阮世池說,歌頌真善美,摒棄假丑惡是溫州鼓詞的主旨,這本是對青年人很好的社會教育。但一人獨坐慢騰騰地演唱,并不是年輕人喜愛的藝術形式。
隨著受眾群體的減少,鼓詞演唱場所也在銳減。據介紹,瑞安專門演唱鼓詞的書詞場,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80多個減少到現在的1個。而邀請鼓詞師們前去演唱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如何傳承和發揚溫州鼓詞,成為鼓詞師們眼下最無奈、也最期待能夠解決的問題!
老詞人阮世池表演鼓詞,故事有趣,表情生動,讓人聽了舍不得走。鄭建俊攝
溫州鼓詞傳承和發展
原汁原味的溫州鼓詞,還是傳統的坐式演唱,需要聽眾慢慢體會。它不像電子音樂那樣快節奏,也不如舞臺劇有豐富的肢體語言。盡管經過幾次改進后,唱腔更快、調子更緊、情節更急,但依然不是年輕人喜歡的"菜"。
曾經的創新把溫州鼓詞推上一個全新的臺階。如牛筋琴的發明,讓鼓詞的伴奏不再單調乏味;如詞本的編寫,令鼓詞內容煥然一新;如"開眼人"、女詞師的出現,使鼓詞演唱更加豐富多彩。但是,面對現狀,我們還是擔心它的存續。如何繼續創新,實現"古"詞"新"唱,繼而把鼓詞這個溫州的文化瑰寶重現輝煌,我們期待政府、藝人乃至社會能給予更多的關注。楊世朋
記者 楊世朋
編輯: 溫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