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5-13 12:55?來源 重慶晨報
![]() |
科技怪才楊成興不愿意高考,盡管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都有意破格錄取楊成興,可是她不喜歡考試,只想想進職業學院讀個大專,他說這樣不用參加高考。
在高三這個十字路口,你會怎么選?
A:復旦、川大等名校的降分錄取 B:不高考,進職業學院讀個大專
重慶市十佳中學生、重慶市科技創新市長獎提名、獲得3項國家專利……復旦中學高三3班的楊成興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是一個頂尖聰明的學生。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向他拋來橄欖枝,“你是個優秀的學生,高考上線我們就破格錄取……”
昨日,楊成興說,他放棄升入重點大學的機會,“我選擇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因為這樣我可以不高考!”
留過3級,科技賽拿獎無數
楊成興1990年出生,跟班里的同學相比,他年齡要大一些。小學時,他成績不好,父母為他轉了3次學,每次轉學都被要求降一級。
2004年,楊成興進入了復旦中學,從這一年開始,他年年都拿到區、市以及全國的科技類比賽的獎。“同學們可能把每學期的期末考試看得很重要,可我覺得參加科技大賽是我一年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楊成興說。
2007年,楊成興被評為重慶市十佳中學生,2009年至今先后獲得了“可伸縮安全筆”、“自動保濕節水花瓶”、“多功能保健鞋”3項國家專利。2010年,楊成興入圍了“重慶市科技創新市長獎”。本周星期天,他和同學們發明制作的“風車式旋轉停車場模型”將在人民廣場展示。
群發自薦信,前提是不高考
進入高三,很多同學都放棄了一些興趣愛好,楊成興卻是個例外。刀子、鋸子、電鉆、溶膠……他還把自己的“實驗室”搬進了教室。其實,家里的陽臺早就成了楊成興的實驗室,初中時,一次他在做充電器實驗,因為裸線短路造成了火災,還引來了3臺消防車。
“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因為考試而升學,我相信讀大學我也不需要參加高考。”他自信滿滿地準備著材料,向108所大學進行展示。在自薦信中,他介紹自己是一個“不愿跟著大流走的學生”,成績不算優異。厚厚的材料中,包含了他中學階段獲得的17次科技成果獎和15次其他獎勵。
三十幾所大學陸續聯系了楊成興,其中包括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國內重點名校,他們都表示歡迎楊成興報考自主招生考試,并承諾高考后會給予很大幅度的降分錄取。
“不參加高考,是我考慮上大學的一個首要因素。”楊成興說,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把他作為特長生,在高考前提前錄取了他,因此他選擇了這所大專院校機電系的工商管理專業。
楊成興自稱是一個“不愿跟著大流走的學生”。重慶晨報記者 何熠 攝
新聞面對面
記者:你的博客上提出了“錢學森之問”,你心目中的答案是什么呢?
楊成興:沒有行動,思想永遠不能成熟而化為真理。
記者:你會羨慕“高考狀元”嗎?你怎么看他們?
楊成興:我的看法是:狀元傳說!如果:1+1=?,你答2,你就是狀元!反之:1+1=11你或許就是公務員,這完全是憑國情答題嘛!但是:1+1=王、豐、田,答出這樣的答案,你休想在咱們中國教育下獲得任何成就!
高考狀元、中考狀元,這些中國教育的優秀產品都是“山寨產品”,他們的知識只是把書本上、別人的知識復制在自己的頭腦里,而自己創新很少。
記者:你認為自己是個優秀中學生嗎?
楊成興:如果在美國,我會是個優秀的學生,但在中國我不是,因為美國提倡學生個性的發展。
記者:你的偶像是誰?
楊成興:我崇拜“周立波”,特別是他在復旦大學講座上講的一句話,“同學們你們很幸運,當初我沒讀大學,今天才有機會來給你們講課。”周立波不是應試教育的產品。 重慶晨報記者 黃曄
“你真的太虧!”
已加入公司,合伙開發項目
4月,楊成興提前結束高中學習,思考起下一個專利的方向,了解微型企業的創辦程序,加入了一家民營科技公司……“這兩天我正準備到菜園壩進點水果來賣。”他說,這是在為下一項發明收集數據。
楊成興親戚的小店最近搬家,把一臺電子秤寄放在他家中,“這臺秤很有意思,它有兩層,四個支點無論什么時候受力都是一樣的,這與天平不同……汽車的載物跟電子秤稱重物的原理是否會有聯系呢……”楊成興說,他正在思考用電子秤的原理來幫汽車載運重物省油。
“我早有了創辦微企的想法,把專利變成商品,但目前我的身份還沒有能力辦。”楊成興說,前段時間,重慶一家科技公司的老板找到他,提出合伙開發項目,“我們談成了協議,項目成功后提成80%。”
同學惋惜,父母心頭也不爽
高三9班的張逸和白俊是校科技社的成員,上高三后兩人選擇了退出。對于楊成興的科技發明,兩位同學都很佩服,但談起他的選擇,她們都覺得“很虧”。張逸說,讀了12年書,如果不參加高考,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自己的人生將會不圓滿。
曾教過楊成興的高中英語老師張老師說:“他在科技發明方面能力很強,但成績卻不怎么理想。”在她印象中,楊成興的英語考試很難及格,但這個孩子仍然優秀。
兒子在高考前跟一所專科大學簽訂了錄取協議,這讓楊成興的父母心里有些不爽,“我不是很支持他浪費學習時間來制作這些物件。”楊媽媽說。楊爸爸雖然默許了兒子的選擇,但他還是有一些想法:“上個好大學,人生的發展道路會更好!”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