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8 16:17?來源 現代快報
巨型蜻蜓化石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巴依薩晝蜓蜻蜓翅膀清晰
巨型蜻蜓化石: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這種古蜻蜓被稱為巴依薩晝蜓,從古蜻蜓化石上可以看到蜻蜓翅膀清晰可見,這是一億多年前的蜻蜓化石,樣子看起來和現在的蜻蜓翅膀差不多,但是個頭要比現在的蜻蜓大很多。
1.1億年前的蜻蜓,翅膀仍完好保存
巴依薩晝蜓化石是鄭大燃他們在2010年前后采集到的,一共采集到30塊左右。這些遠古的蜻蜓化石,沒有身體,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為什么只有翅膀沒有身體呢?張海春分析說,1.1億年前,巴依薩晝蜓死后,落在湖泊里,它們的身體有可能很快就變成了魚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來。
另外一種可能是,蜻蜓的身體特別容易腐爛,而翅膀比較堅硬,被火山灰掩埋后,變成了化石。“死亡后,蜻蜓的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張海春說。
1一億多年前的古蜻蜓和現代蜻蜓的模樣基本一樣
巴依薩晝蜓和現代的蜻蜓有什么區別?鄭大燃說,如果用肉眼來看,其實沒有什么區別,個頭和現代蜻蜓也差不多。只是它們已經滅絕了。
“其實,我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甘肅酒泉發現的化石,和遼寧西部的熱河生物群都差不多的。”鄭大燃說,這說明,酒泉的古生物生活年代和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生活年代差不多。
讓專家們感到疑惑的是,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還有珍貴的帶毛恐龍化石,而酒泉沒有。“這也許是兩地的環境不太一樣。也許1.1億年前,遼西的環境更好,生物種群就更豐富。”專家說。
俄羅斯也曾經發現古蜻蜓化石
之前在俄羅斯曾經發現過2000多塊巴依薩晝蜓化石,從地質年代來看,它們生活在1.2億年前—1.15億年前;另外,蒙古、韓國、北京也有發現。
蒙古 、中韓的巴依薩晝蜓,生活年代都差不多,大約是1.1億年前。或許在那個年代,世界上沒有人類,動物生活得非常好,全世界各地都有蜻蜓。
這種蜻蜓怎么滅絕的?
與恐龍同時期,滅絕原因成謎
蜻蜓在距今3億年前后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空中的“霸主”。巴依薩晝蜓生活的時代,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群體態輕盈的小昆蟲,它們飛在湖面上,還會偷吃湖里的小動物。“它們一直是肉食動物,和恐龍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期。”
巴依薩晝蜓古蜻蜓是怎么滅絕的,數億年前的地球環境,現在只有猜測。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keji/dongwu/5376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胡玉梅 丁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