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11 14:44?來源 溫州視線
楠溪江芙蓉村長塘亭
楠溪江望兄亭
到楠溪江游玩,隨處可見各式各樣、古色古香、結構精 巧的路亭。層層疊疊的山嶺之巔,蒼松翠柏掩映著古樸的 路亭,供行人旅途歇息;曲曲彎彎的小溪旁邊,古樟華榕蔭 覆著典雅的憩亭,任游人觀瞻賞玩……有歷史久遠的茶亭、 行止亭、孝子亭,也有現代建筑的涼亭、晚樂亭、敬老亭。在 楠溪江,大約有1000座亭子,點綴在青山秀水之間。
楠溪江路亭,多供旅人跋涉勞累,或躲風避雨歇坐。一 般都建在路道的交匯點、峻嶺的半山腰,亭旁常鑿有一眼清 泉,方便行客渴飲。這類路亭,一般來講,一面為石砌實墻, 建壁完,供奉三官大帝或土地爺,其余三面設有美人靠,供 路人歇坐。涼亭一般四面敞開,外圍有美人靠座,內有長條座凳,供村里人閑暇時憩坐。一般來講,或緊靠路邊,或座 落村中,。,或建在通向幾個村落刁、路白勺交匯點,或位于村屺 附近兼守衛了望,或置于水塘上,有跨街而建,也有跨溪硯 建……不一而足。亭子,從形式上分,平面有正方形、長氣 形、半屋半亭形等;屋面多為單檐歇山頂,還有重檐歇山頂, 雙坡懸山頂等。亭子外觀樸實無華,與民居相通,斗拱飛檐,造型精致.盡收楠溪山水之靈氣,顯得美灸美侖,妙不勝言。
赤水亭
在大若巖景區內有一座以“建筑巧、繪畫美、文筆妙”這 三絕而著稱的赤水亭,它建于清朝光緒壬辰年(1892年‘), 飛檐翹角,雕梁畫棟,24柱,前后兩進,呈”凸”形。前為臺, 長5.8米,寬4.7米,面積27平方米,農閑時節任“帝王將 相”甩水拂袖;后為壇,長10.6米、寬4.8米,面積51平方 米,月高風清聽父老鄉親談古論今。天花板和四周板壁上, 到處是才子佳人畫像。柱上有里人清代孝廉陳子萬撰的對聯:“觀魚檻外桃花浪,系馬階前柳葉風”、“洞天隔絕三千 界,澗水清涵十二峰”、“為奸為忠昭然明鑒,入情入理莫作 閑看”。水的麗質,風的情懷,山的秀美,洞的幽靜,以及戲 的哲理,盡寓在聯語之中。
西源八角亭,獨具風格。8柱8角2層中空,亭脊飾英 豪跑馬,壁板繪赤壁戰場。無獨有偶,距西源100里的碧 蓮,也有一座8角亭,16柱8角,亭臺基四方形。據傳說, 此兩亭是師徒二人所造,師建碧蓮八角亭,徒造西源八角 亭。實際上,西源亭建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碧蓮亭 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兩亭建造時間相差177年。
自古以來,楠溪江當地群眾為了方便“春夏秋冬、東西 南北”行客,不顧自己生活的清貧艱辛,捐獻出一斗米、一升 粟、幾塊錢,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建造起一座座涼亭、茶亭、 路亭,如渠口的石馬洋亭、碧蓮的邵園亭、石染的翻倉嶺亭、 六龍的上吳亭、珠岸的錯嶺亭等,他們伏供涼茶、冬燒姜湯, 無私地為過路百姓服務。這種淳樸的傳統,年復一年,代傳一代,沿襲至今。
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人們早已以車代步了,于是原來 供長途行旅者歇腳休息的路亭,變為村人休息、交談,或聚 眾集會的場所了。常見人們在亭里拉琴唱戲、聊天下棋,充 滿著濃郁的農村田園生活氣息。
許多專家、學者在游過楠溪江風景區后,對這里的亭子 十分欣賞。清華大學建筑系汪國瑜教授說:“永嘉歷史悠 久,人文景觀豐富,亭子就是人文景觀中的一個方面。這里 的亭子不僅數量多,而且各有特色,《浙江民居)一書沒有把 永嘉的亭子寫進去,實在是一個疏漏”。
“行行徐行行在心于玉善,停停復停停欲速則不達”, 巨口鄉石柱村的行止亭將告訴你更多有關楠溪江路亭的故事。
編輯: 溫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