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1-07 21:10?出處 綜合
養老金空賬遞增:我國養老金空賬每年遞增數千萬,到2014年底養老金空賬已超過3.5萬億。即使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積累的所有資金用于填補個人賬戶,個人賬戶仍然會有較大空額。
養老金空賬
2014年職工養老保險累計結余額為3.18萬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珍用了一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當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狀況:“這就好比說一個人口袋里有10元錢,可他還有一張11元的欠條在別人口袋里。”
我國近年來個人賬戶的“空賬”額以每年數千萬的速度遞增,個人賬戶的空賬額在2014年底超過3.5萬億元。養老金空賬正成為國家財政所面臨的重大風險之一。
許多人很樂觀,說養老保險有滾存結余,所以近期財務狀況良好。可是卻忽視了制度希望積累起來的個人賬戶資金卻被使用去發放當期養老金,養老保險制度整體為負債。
養老金“空賬”是怎么形成的?
這或許和現行制度有關。中國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結構,本質上是創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混合型部分積累制,也就是“現收現付制加個人積累制”的模式,其初衷是將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優勢發揮出來,目的是實現預期穩定和多繳多得。
在制度的實際執行中,由于沒人承擔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的轉制成本,個人賬戶繳費不得不用于保障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從而形成了“空賬”。換句話說似乎更淺顯易懂:現在我們繳的養老保險,是馬上被用于發放已經領養老金的這些人了,我們的錢根本就沒有積累,而是被花光了。
基本養老保險中設置強制性的個人賬戶引發了許多問題,從理論上來說,個人賬戶強調的是精算公平,而作為統籌的社會保險強調的是社會公平,將個人賬戶內置于社會保險之內,導致社會保險的價值觀和運行機理都是沖突的。
不少受訪人士認為,雖然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預警都已經成為現實——養老費率居高難降,企業不堪重負;個人賬戶大規模空賬運行,由于是空賬,個人賬戶基金不得不以最低利率來計息,這成為退休人員收入不斷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發養老待遇降低
李珍2011年就開始研究個人賬戶對退休收入的影響。她說,個人賬戶是否能提供有效保障取決于它的收益率能否盯住工資增長率。
她的研究顯示,過去的十幾年年平均工資增長率為13.41%,而個人賬戶只能按照一年期銀行利率計息,計息率僅為2.66%,這就意味著一個按社會平均工資100%繳費18年(1997~2014年)的人,其個人賬戶只積累了46146元,如果是男職工,此時退休每月從中只能拿到332元;如果是女職工,每月則更是只能拿到236.65元。
按照2014年全國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2061元來計算,每個月能從個人賬戶中拿到的錢只占到月收入的11%到15%之間,退休人員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自統籌資金。
聊得太多,看得人累,養老金空賬遞增,老百姓是沒辦法了,自有肉食者謀之,到我們老了,要餓死大家一起死,小老百姓何必操心?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jingji/6391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