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12 10:50?出處 綜合新京報
愛因斯坦上帝之信拍賣:近日,愛因斯坦于1954年親筆寫下的“上帝之信”在紐約被拍賣,成交價高達289萬美元。這是“愛因斯坦在去世前一年寫下的、關于宗教和哲學觀點的最著名的一封信”。在信中,愛因斯坦表達了他對上帝的看法,因此被后人稱為“上帝之信”。
不可知論或是愛因斯坦成功的一大原因
經濟價值以外,“上帝之信”真正的價值恐怕難以估量,最重要的是他對上帝的看法。
在這封用德語寫給同為猶太裔的哲學家埃里克·古特金的信中,愛因斯坦說,“‘上帝’這個詞對我來說不過是一種措辭和人類弱點的產物,《圣經》也只是匯集了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傳奇故事。再怎么細致的詮釋,(對我來說)都不能改變以上事實。”
歸結起來,愛因斯坦是不信“上帝”的,因為“上帝”只是一種措辭、幼稚迷信和人類弱點的產物。但是,愛因斯坦不信宗教并非因為他是一名“無神論者”,而是因為他是一名“不可知論者”。
不可知論對于求索者來說,一切都是可以探索的。而且,人類的無知永遠大于有知,因此衍生了科學研究的第二個特征——懷疑和求實精神。在懷疑和批判態度之下,才能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實踐來檢驗任何科學認知,并且以可重復性和可驗證性,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為科學認識的重要方式,讓每一種理論、假說和發現都得到確切的驗證。
對愛因斯坦本人研究成果的認定其實也遵循了科學的可驗證和求實精神。愛因斯坦是于1921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其獲獎的事實和理由并非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而是其發現的光電效應定律。
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普朗克堅持以廣義相對論的成果提名愛因斯坦,但在當時和今天都未被證實的理論,當然不可能說服諾貝爾獎委員會。因此,有人提出了以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作為獲獎理由,因為這一學說已得到可重復和驗證。
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已被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證實,而且,1910年密立根已通過“滴油實驗”計算得出普朗克常數的數值,使得普朗克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
由于有這些驗證,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還是在1922年補發的——1921年,諾獎委員會以當年的物理學成果乏善可陳為由空缺了該獎項,到1922年才因“光電效應”的可驗證而補授前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給愛因斯坦。
盡管不信上帝,但從未放棄過執著
英國牛津大學化學家皮特·阿特金曾在英國媒體發表文章說,如果一個科學家有宗教信仰,那么在本質意義上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因為它們(科學與宗教)是兩種如此水火不相容的范疇。這對愛因斯坦來說似乎是正解。
然而,《科學美國人》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美國約有40%的科學家信教,西方其他國家科學家信教的數量也大約是這個比例。這意味著在西方科學家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是信奉“上帝”的,但這并不排斥他們本著懷疑、實證和可重復的科學精神來從事研究。
科學家的信教也和普通人的信教一樣是帶有善的觀念在里面,因為科學的求真與宗教的求善有很大的兼容性。如果再能與藝術和文學的求美結合在一起,對世界的揭示就更完整和全面了。
況且,西方一些科學家的信“上帝”還有一種堅持求實而無法獲得答案后的超脫,因為人類的探索并非總能找到答案。而且,還有大量的問題無法通過科學研究得到解釋,即便是達爾文的演化論認為人是從猿猴演變而來的,并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但是,迄今沒有任何科學家能再一次演繹從猿到人的過程和結果。因此,“神創論”一直在挑戰演化論。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獲得大量的證據來證明從猿到人的過程和規律外,還有些研究人員把類似的無法獲得圓滿解釋,以及證據不足的理論推給了“上帝”。因為只有自然選擇接近于萬能,所以,選擇“上帝”不過是在某種意義上選擇了大自然的規律。
盡管愛因斯坦并不信“上帝”,但是他從未失去宗教信仰般的情感,這就是善和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執著,以及對世界、社會和未來的恒信。
(原標題:愛因斯坦“上帝之信”:科學家需要信仰什么?)
本文“”來源:http://m.hangqichache.cn/news/world/7212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作者: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