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2 19:03?來源 未知
“林蔭道”還是“林陰道”
“關于林陰大道的‘陰’究竟是用‘蔭’還是‘陰’,確實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不過小學教材中使用林陰大道是根據語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規范字典》修改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委、特級教師、金陵中學實驗小學楊新富校長詳細告訴記者“林陰大道”的修改原由。
“之前的‘林陰大道’都是寫作‘林蔭大道’,但這個詞中的‘蔭’有第一聲和第四聲兩個讀音,是個異讀詞。這樣的異讀詞有400多個,經常發生矛盾。為了進行語言的規范和統一,1985年12月國家語委推出《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這樣一來,‘林蔭大道’的‘蔭’原來可讀第四聲,最后就都‘統讀’第一聲。‘林蔭大道’的‘蔭’和‘陰’就成了一個讀音。而‘蔭’在表達隱蔽、封賞等意思的時候讀第四聲,比如‘蔭庇’、‘封妻蔭子’。那么,為什么要將‘樹蔭’、‘林蔭大道’中讀第一聲的‘蔭’最后都改成‘陰’呢,其實說到底就是為了不混淆。
1997年國家語委推出《語言文字規范手冊》,隨后1998年1月語文出版社根據這個文件出版了《現代漢語規范字典》,其中就將‘林蔭大道’、‘樹蔭’全部改為‘林陰大道’和‘樹陰’。既然‘蔭’和‘陰’同音字,拿掉草字頭后直接使用‘陰’的話就沒有了第一聲的‘蔭’,這樣就不易再錯。”
“很多家長都對現在的教材用字產生疑問,主要是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所以覺得是教材錯了。但對于孩子來說,如果直接學習的就是‘林陰大道’,就不易再出現混淆。”楊新富校長說。“根據漢字教學、漢字信息處理、出版印刷、辭書編纂等需要,文字需要規范。生活在變化、漢字使用在變化,這種變化應該可以理解。”語文教材是根據國家語委出臺的語言標準規范來編寫的,符合國家標準。王璟
或許你不知道 臘梅?不,蠟梅!
記者發現,讓人產生混淆的字還有不少,比如蠟梅的“蠟”,很多人都一直以為是“臘”。這是因為蠟梅大多會在臘月開,人們就誤用成“臘”,而這種誤用也逐步被人們認可,所以變成了“臘梅”。
對此,楊新富校長解釋說,其實蠟梅以前一直是蟲子旁,古代文獻上都有記載。而且蠟梅和梅花并不是一回事,蠟梅大多是冬天開的,而梅花大多是春天開。蠟梅這種花的花骨朵的質感就像蠟燭的蠟。在修訂后的《現代漢語規范字典》中,蠟梅還是采用了之前的用法。楊新富校長笑著說:“其實教材是非常嚴肅正規的,教材在編寫修訂的時候都會使用國家的最新標準。細心的家長還會發現新的問題,比如教材里教漢字的筆順也出現了變化。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書后面就有一些字的筆順展示。比如說‘火’的筆順是先兩點,后中間‘人’字;‘里’是最后寫底下的兩橫,跟家長小時候學得不一樣。這其實是根據行書的寫法而來的,因為行書形成了較好的書寫習慣,之前一些字的筆順容易跟行書出現打架。根據1997年國家語委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一些字的筆順就根據行書最后作了調整。” (王璟)
容易混淆的幾組字
1、迭與疊 “其產生的負面影響會與原來的負面影響相迭加呈增長的趨勢。”這里的“迭加”應改為“疊加”。因為“疊”是層層堆積,是積累;“迭”是更迭、屢次。
2、分與份 在讀fèn(憤)時,容易混淆。“身分”應改為“身份”。
3、黏與粘 “黏”字,1955年被作為異體字淘汰,1988年又恢復使用。粘讀zhān(沾);黏讀nián(年)。所以“粘合”應改為“黏合”。
4、品位與品味 二者詞義不同。“作品的品味不夠”,這里用“味道”的“味”,也即表品嘗滋味、仔細體會的“品味”就錯了。應該用“地位”的“位”,也即表質量、水平的“品位”。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