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州鞋再結“火緣”
2004 年 9 月 17 號凌晨,在位于西班牙東南部的小城埃爾切市內,約 400 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頭,放火燒毀了一輛載有集裝箱的卡車和一座倉庫。集裝箱和倉庫里都裝滿了中國溫州商人準備在當地銷售的商品鞋。燃燒的大火造成了約 800 萬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這是西班牙有史以來發生的第一次嚴重侵犯華商權益的暴力事件,引起了各界的震驚。
這一把“火”再次刷新了溫州鞋那解不開的“火緣”。根據經驗,溫州鞋業又到了破土棄殼的發育期了。
隨便翻開溫州鞋的歷史,你都會發現每次烈焰焚燒到頭來都是一次“涅磐”,你隨處都會找到那些擲地有聲的證據:
1987 年杭州武林門的那把火,把喜歡制造假冒偽劣鞋子的溫州人燒了個徹底清醒,燒出了溫州鞋的國內品牌;1999 年還是武林門,溫州人自己放了一把火,把那些仿造溫州鞋的商人燒得焦頭爛額,燒出了溫州人的尊嚴和溫州鞋的名聲,燒出了“中國鞋都”;90 年代俄羅斯的那把火,把溫州鞋燒到了國際市場,溫州鞋商把店鋪開到了全世界;去年,羅馬也在燒,但燒來燒去和溫州燒成了合作伙伴。現在西班牙又燒了,不排除會燒出世界品牌的可能性。然而,這種可能性是必須建立在對此事件的妥善處理和積極反思基礎之上的。這首先就要搞清楚,那些海盜的后裔們為什么如此上火,他們為什么對中國鞋商如此仇恨?
二、“埃爾切縱火事件”的幾種解讀
此事件與以往有著明顯的不同,以往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俄羅斯、意大利,要么是政府行為,要么是社會團體或組織的行動。而這次卻純粹是一幫暴徒在狹隘的民族主義或頑固的地方保護主義的煽動下,運用極其卑劣的手段對華商施加的暴行。因此,人們不得不對此事件慎重對待,從多個角度予以解讀。
大多數人傾向于將此事件歸結到經濟貿易摩擦上。有資料顯示,僅 2003 年西班牙就從中國進口鞋子 6190 萬雙,占其鞋類進口總額的 47%,價值高達 2.2 億歐元。在 1999 年到 2003 年這短短四年間,西班牙進口的中國鞋子數目整整增加了 108.15%。一雙不錯的中國鞋用輪船裝運到西班牙后只賣 5 歐元,而西班牙生產的鞋最低價也要 8 歐元。買一雙當地鞋子最多可以買到 3 雙溫州生產的鞋子。物美價廉的中國鞋大量涌入這個歐洲“鞋都”,對埃爾切的制鞋業造成強大沖擊。西班牙埃爾切市的制鞋工業早已好景不再,有二三十工人的鞋廠都已算中等規模。無論產品款式、設計制作,還是生產成本,本土鞋根本沒辦法和溫州鞋同臺競爭,導致約有一半以上的制鞋作坊倒閉。與此同時,溫州鞋對埃爾切當地乃至西班牙全國鞋類銷售網絡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更讓埃爾切人恐懼的是,中國的人力資源優勢顯然是西班牙難以企及的。溫州鞋的人力成本占整個鞋的 10%-15%,而西班牙則是 30%。不僅如此,連西班牙本土的大型鞋企也將定單轉移到中國。這樣一來,無論是銷售還是制造,埃爾切都明顯處于下風,以致出現了 30% 的失業率,“民憤極大”。
對此事件的另一種解讀是政治層面的。直到上世紀 70 年代才結束獨裁政權的西班牙,雖然其紙面上的法律體系已經同英、美一樣完善,但國民法律意識尚未深入骨髓。本次“九.一六”縱火事件背后,有可能是西班牙極右勢力在借此撈取政治資本。有專家甚至認為,這起事件最初由西班牙極右組織“長槍黨”背景的“埃爾切人民團結運動”發起。他們企圖通過制造暴力事件的不正當手段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視,以達到擺脫困境的目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純粹是一場惡作劇極端膨脹的意外事件,與當地鞋商和工人無關。這是西班牙當地官方的聲音,比如埃爾切代理市長佩雷斯說,這是“一小撮人干的事情,不能代表埃爾切廣大市民的意愿”。阿利坎特省政府代表桑切斯說,這次示威活動沒有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是“非法的,有關方面將采取措施制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這種說法在埃爾切民間傳出道歉聲之后似乎也不見得那么站不住腳。有報道說,許多西班牙人到中國鞋店買鞋時還對中國鞋商表示道歉,說燒中國鞋的人不是好西班牙人,他們丟盡了西班牙的國格和人格。